浅谈快乐作文教学法上传:张晓涛更新时间:2012-5-2319:41:10浅谈快乐作文教学法回顾我们多年的作文教学,想想我们现在的学生作文现状,我反复琢磨问题出在哪儿?这才发觉:在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忽视了作文的主体是学生,而对他们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又限制得过于死板。这样作文教学自然就走入了一种毫无活力的死胡同-----僵化的训练模式。有时,我们还不止一次地教育学生说:“你们的作文不是写给自己看的,而是写给老师看的,只要阅卷老师觉得满意就是好作文”。在这种缺乏终极关怀的功利主义思想的理念之下,日复一日,恶性循环,难免会造成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尴尬现状。这正如李建平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一书中所说的“作文教学忽略了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不是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让学生生硬地背范文,按照一定的模式去套改作文”。其实,这是以往作文教育思想认识上的一种误区。作为教师,我觉得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更应当尽快地帮助学生极早走出这种死胡同。我的做法是,尊重学生自我,创设特别的情境,诱导学生找到自己所需要表达的内容,进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要说出来的感觉,于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及时写出此时自己所要说出来的内容。这种作文教学模式,我暂且谓之“快乐作文教学法”。下面就列举几个我常用的基本训练方法,与大家交流。一、模仿训练法写作是一种由内到外的表达,模仿绝不是“东施效颦”,也不是“邯郸学步”。模仿应是从此事物到彼事物之间的“支撑点”。如果学生能够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类似”,那么,他的思维已达到新的高度。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有这么一段话:“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觉得这段话值得学生模仿。于是,我先让学生找出这段话的句式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找到“我赞美……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尤其象征了……”,之后,我请学生说出生活中哪种树木的外形、内在气质与白杨树有有类似之处,当学生说出松树时,我又发问:“松树与什么人物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经过老师的一番循循善诱的诱导,学生普遍认为松树与解放军战士、革命先烈等人物有内在的相似之处。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饶有兴趣地仿写起来。在学生的“成品”中,我们虽然能看得出它是模仿出来的,但仔细想想,竟难找出其生硬的痕迹。如果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都这样的去尝试,我想,学生定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一种正确的写作习惯,这样,快乐作文的目的也便顺理成章地达到了。二、情景训练法情景训练法是教师根据所要传授的知识内容所再现的一种情景。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设想与要求,再现出所要学习的知识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置身其间,亲临感受知识要点,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训练法”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提高写作能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如在学习了一篇关于书信的课文后,学生已经对书信的写法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如果教师再利用一堂课进行情景作文训练,学生既掌握了所学知识,又能把作文写得很生动具体,何乐而不为呢?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分别扮演写信人、收信人、邮递员,然后,教师按照书信的“书写---邮送---看信---回信---邮送”的步骤,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情景再现,表演完成后,再让学生把刚才的情形用作文的形式表达出来,结果,每个学生的作文都写得很好,把课堂上的热闹场景写得很传神。三、求异思维训练法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是为了培养其创新精神。而求异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方面。求异的目的在于创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同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让学生跳出常规思维模式的柬缚。在求异思维中进一步了解事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