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在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做”数学中体现丹洲镇中心小学农雪梅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一、“做”数学,能更直观形象地感悟和理解新知。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一课,我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我先出示一个装有9个桃子的盒子,在出示4个单个的桃子,让学生先提出问题再列式,想一想如何计算9+4。学生通过看图,想出把右边4个单个的桃子中拿出1个桃子,放进左边的盒子。学生通过动手移一移,初步体会“凑十法”,然后我再布置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摆一摆小棒,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白从4里面拿出1根小棒放入9根里面凑够十根。然后再让学生多动手摆小棒,再一次体会凑十法的含义。这样为学生的操作活动提供充分的素材、时间和空间,教师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旨在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的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算法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做”数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获取新知的有效方式。二、“做”数学,使学生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如:《2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为了体现了较强的思维层次性,关注并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我在“数实物”到“数数字”的过程中增加一步——让学生动手拨计数器数,老师说数字学生拨计数器,老师拨计数器学生说出相对应的数字、学生之间互相拨计数器。这样从“数具体实物”抽象到“数计数器上的珠子”再抽象到“数数”的活动设计,遵循了儿童建立概念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循序渐进、由具体到抽象地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缩小了思维的跨度,使学生的思考过程更有梯度,体现了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层次,从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全面地把握较抽象的知识。三、“做”数学,引导学生亲身探索发现新知,能学得更扎实、牢固。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能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身体力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的建构知识。如:上《圆的面积》一课,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化曲为直,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首先我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圆的面积,让学生回忆如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把新旧知识相连接,把知识进行迁移,从而想到化曲为直,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接着我让学生把分成8等份、16等份、32等份的圆转化成已学的图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然后再让学生思考转化后的图形与之前的圆有什么联系?长(底)相当于圆的什么?宽(高)相当于圆的什么?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圆的面积。教师敢于放手的“导”给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机会,燃起了他们主动交流的热情,他们活跃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样的教学,教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而且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其实,每一次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都应该在方法上引导,在关键处点拨,要敢于放手让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可能的条件下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和不足,然后在对比和修正中掌握新知,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探究中学习到的知识远比老师交给的要扎实和牢固得多。此外,让学生“做”数学,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