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状教学—《鹿和狼的故事》教学反思“块状教学”这个概念是由浙江省特级教师张化万在一次讲学中提到的。我在研读了有关"块状教学"的理论,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左友仁老师的《航天飞机》一课,贾志敏老师的《两个名字》一课之后,以"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养为单位的"块状教学"在我脑海里逐渐清晰了起来。《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新课文,找不到任何可供我查阅的资料,于是我就凭着年轻人的冲动与勇气"瞎摸索"一回。我苦思冥想,尽量让我的设计方案、包括一些具体操作方式符合我的教学设想,即以“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养为单位把课堂划分成若干块来实施教学,尝试了一回"块状教学"。第一块:尽情地"读"。语文课要以读为主,我愿意花15~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读。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正确流利了,最好能读出问题来。接下来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自己感兴趣的多读读。最后指名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我不失时机地指导他们读出感情来。学生试过,练过,有了充分的积累,在指名自由选择读的时候,自然兴趣浓浓,高潮迭起。可贵的是还有同学在读书中有了自己的创新,在读到鹿群灭亡情形的段落能加入一些哀声叹息学生十分投入,在朗读中获得了一种愉悦和满足。第二块:尽情地"说"。在指导学生弄清文章所述道理时,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间交流谈感受,再创设情景师生共同表演出来。师作罗斯福总统,学生将自己小组研究的情况向总统汇报。将学生引入到了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当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说得很起劲,我再指导学生在说的同时画出狼、鹿和森林的生态关系图。学生边思边说边演,说得条理清楚。不仅弄清了道理,而且得到了说的训练,还是创造的说。第三板块:尽情地"写"。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紧接着,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为狼正名。文道结合,学生写出了自己对狼的重新认识,重审了自己的认识观点。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写得很开心。这种以"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为单位的"块状教学"在我个人看来,具有以下优势:1.有利于教师进一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法。要使学生长时间地保持较浓的兴趣,自动投入到"听、说、读、写"的训练当中,并且不脱离课文这个媒介,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挖掘训练"块",设计出具有强大生成性的教学方法。如创设各种交际情境2.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以及智力不会消耗在经常性的环节转换和思维变换中,其各项语文能力得到了集中培养。3.语文课的中心任务得以被顽强地保护。在这种"块状教学"里,语文课很难被上成"情节分析课"、"思想教育课"、"常识课"以及各种华而不实的所谓“语文活动课”。当然,本人的教学水平有限,在许多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课堂的开放程度还不够,课堂的调控能力还不强……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