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心得体会东津镇王河小学马启定11月19日在东津镇镇小听了高老师的一节送教下乡课。高老师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父母之爱”专题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节跌宕起伏,真挚感人。高老师结合“父母之爱”这一专题,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感受父爱如山和父与子的深厚感情。这篇课文中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心理变化较复杂。但高老师大胆选择“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策略,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全析解读文本,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学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生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牵引学生游动于字里行间。高老师讲授的这节课非常成功。她教学思路清晰,让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合理地发挥了语言的魅力,诗一般的语言渲染着课堂氛围,拨动孩子们的心弦,引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和课文融为一体。在这节课中高老师的亮点很多,例如:高老师的课以境入情,层层递进。她从整体入手,更可贵的是没有忘记字词的教学。引出字词的部分非常巧妙,让学生先看图片后顺势引出字词,图文并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从整体到部分,抓住父亲的了不起这一部分,沿着事情――心情――情感这条路线。先抓住了父亲的三个语段,再抓住了父亲的外貌描写,适时插播了大地震的辅助资料。层层叩问,情感步步推进,让情感得到了升华,让学生品味着那股深沉的父爱。高老师的课非常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即“怎么写”的问题。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统一。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读、议、思、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语言文字的审美享受,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父亲的问话,他人的劝阻;36小时表达形式。高老师的课很简洁,简洁才能指向明确,获得重锤敲击般的效果。如:板书设计;在这节课中,我受益匪浅,收获很多。这次高老师的送教下乡课对我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