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背景】•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采桑子:词牌名。重阳:题目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到西汉初期,但其名称见诸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题解重阳节习俗:1.登高: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就制作米粉糕点,再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3.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平安。4、赏菊:喝菊花酒。作为菊花节,要喝菊花酒,有驱邪的意思。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诗选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宋)李清照重阳诗选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yì年yí度寥廓:高远空旷劲:强劲有力分:读fèn…似的:读shì,其余读sì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本词为双调。前后两阕各4句。全词44个字。韵脚为:阳、阳、香、光、光、霜。一韵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1、这两句词的意思是什么?人生容易衰老而天难衰老,年年都有重阳节。这两句起势突兀。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这里化用了李贺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见于《金铜仙人辞汉歌》)。品味精妙的语言•天难老:天难老:从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化用而来。“天难老”指的是宇宙的发展变化过程是无穷无尽的,与之相比,人生就显得短促。而作者并未因此感伤,而是认为正由于“人生易老”,就要加紧时间从事革命事业,这样的人生才更充实,更宝贵。“人生易老天难老”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什么样的哲理?体现了诗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人生易老”与“天难老”构成对比,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既对立又统一,提示了人生的真谛和宇宙永恒的真理,闪耀着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这是一句极富哲理的警句。战地黄花分外香战地黄花分外香•战地的野菊花格外香战地的野菊花格外香•“战地”指的是为红四军攻取的上杭地区。•“黄花分外香”,因为胜利,就连此地的菊花也比往日香了。(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分外香”三字,既表明了今年重阳因胜战而不同往日的喜悦心情,又说明这份胜利果实来之不易,更应珍惜。思考:为什么诗人说“战地黄花分外香”?词中“黄花”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在秋风寒霜中依然绽黄吐芳,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是现实和象征的双重象征。“分外香”写出了赏花的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诗人豪迈旷放的情怀。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词义:一年一度秋风强劲地吹,不像春日的景致。•“秋风劲”除了写景,还具有象征意味。“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遒劲之美,不似春光妩媚。但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暗指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词义:却胜过了春天的景致,江天多么寥廓高远,经霜的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