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10期)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知行转化的过程甘南州夏河县夏河中学王元录747100摘要:常听同行感叹:现在的思想政治课没法上,枯燥乏味,学生不爱听,甚至厌学。究其原因:笔者重温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并把思想政治课认知过程提出共勉之。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知行转化的过程,在授课中循序渐进,遵循教学原则,重视教学过程,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从“知”到“行”转化,这一窘状就会有所改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行的转化是一个变化发展过程,其中包含的要素有:知、情、信、意、行。所谓知,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和社会主义的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认知。这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也是我们备课中的知识目标。所谓情,就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标准去评判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即人们在是非、真伪、善恶面前所具有的喜、怒、哀、乐、憎等情绪体验。这就是我们在备课中的情感体验目标。所谓信,即信念,指学生在认知了某些知识理论并对其有了强烈的情感后,对这种理论的真理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确信不移的态度。即我们在备课中的思想觉悟,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目标,它是知与情两因素的合金。所谓意,即指意志。意志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力量,对人们感情和行动起着调节的作用,具有坚持不懈的特点。即我们在日常备课中的思想觉悟培养目标。所谓行,就是指人们的行为习惯,它是在一定的政治观点、人生理念、个人情感等方面的指导下所进行的个体行为。这种个体行为,是检验一个人道德品质好坏和思想修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也就是我们日常备课中的思想觉悟目标。在平时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一些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的“知”尽快转化为“行”。要实现从“知”到“行”的尽快和顺利转化,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和社会主义的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等知识有比较清楚的的认知。让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和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等知识有一个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的了解和掌握。因为这是实现从“知”到“行”顺利转化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解决了从“知”到“行”顺利转化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后,我们还要重视学生从“知”到“行”转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运用于学生的“行”,并适时地指导、纠正学生在“行”中遇到的困惑、以及“知”“行”不一致或是“知”“行”相悖的言行。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使学生的“知”较稳定和持久的转化为学生的“行”。如果不注重从“知”到“行”转化过程中的指导和纠正,正确的认识往往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情感也只能是五分钟的热度,从知到行的转化就会中断。综上可见,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知、情、意、行诸要素各有自己的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不能互为取代;但它们之间又互为联结,互相促进和互相转化。下面,笔者简单谈谈从知到行转化过程中诸要素的培育原则:第一,培育的针对性和兼顾性统一原则。如:人教九年级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一课,教师讲清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并且让学生体会我们生活在法治的社会,公民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掌握所学理论的精神实质。教师能即注意理论分析的深刻性和透彻性,又注意选材的生动、典型、有意义,还注意表达的简洁和通俗,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完成认知的任务,而且,知识理论本身存在的逻辑力量也会使学生对理论产生热情和敬仰,此时,如果再加以清晰、生动的讲解,就会使学生的情感要素得到培育。只要我们用心对学生的知、情、信、意、行进行综合培养,将培育的针对性和兼顾性统一起来,那么完成思想政治课的育人目标就有了重要保证。第二,总体培养的有序性与具体开端的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从一个人的认知规律来看,一个人最终形成某种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究其根底是以认知为开端,沿着知、情、信、意、行的内在顺序,最后以形成行为习惯为归宿。初中生正处在形成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