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语文之生活本色——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第三小学杨仙云邮编730900(关键词:课前准备生活化;课堂教学形式生活化;课后实践生活化。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语文教育观也指出:“时时是语文,事事是语文,处处是语文”。我觉得这些话不无道理,从大语文教育的观点看,学校语文学习、家庭语文学习与社会语文学习构成了一个大系统。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壁障”,把语文由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更新语文,又用语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装扮生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平时生活离不开语文的大语文观。如何达到“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化”,真正达到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身心得到主动、健康发展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的肤浅体会。一、课前准备生活化。叶圣陶说:“语文的产生应该、也只能是生活现实。”离开了生活,语文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在布置学的课前预习时,往往只是简单地预习课文中的新字生词,熟悉课文内容,没有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课文内容。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预先去实践一下,去体验课文。如在教学《风筝》一课时,我提前几天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先自己去放放风筝感受一下放风筝的方法和心情,由于不知道放风筝的方法,学生会认真地阅读课文,把放风筝的步骤记在心里,这样更能够达到预习的效果。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所以在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让语文学习源于生活,焕发活力。二、课堂教学形式生活化。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支持者。在课堂中教师也应该用生活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反映生活的语言与语文。1、演一演,再现生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贴近生活实际的。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时,我们可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让学生表演“负荆请罪”一段,揣摩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表情、语言、动作、心理,当学生把文中的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之时,学生的情感已得到了升华,心灵自然得到了净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的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也可以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激烈地辩论,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感触,让他们明白要谦虚为人的道理,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2、学一学,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随着《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