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情境创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学的实践证明,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积极思维常常取决于问题的刺激程度,本学期对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一、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所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可以触发情感的环境,使学生被这种愉快和谐的特殊气氛所陶冶、感染、激励,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知识真挚而深厚的情感。悬念是触发激情和热情的情境之一。若悬念设于课始,则能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使人产生非知不可之感。如在教学“年、月、日”时,一上课,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位老奶奶今年刚过完她的16个生日,你知道她今年有多大吗?”全班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奶奶为什么只过16个生日的原因时,老师可出示课题:“年、月、日”,并说今天学完这部分知识后,你就会明白了。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发了起来,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出答案,成了主动探索者,对学习这部分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把悬念设之课尾,则有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回味无穷,因而激起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自学的自觉性。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积极状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创设情境,引发出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制造悬念,创设质疑情境,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状态,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自主学习。二、创设问题情境—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案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高年级)问题情境: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的模型,闭上眼睛摸一摸,睁开眼睛看一看、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有几个顶点?(学生按要求操作并回答)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思维的发展都是经历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这样三个阶段。一二年级学生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逐步上升;到三四年级则开始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到五六年级,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相互补充和渗透。上述案例中的问题情境,如果用在小学一年级“认识物体”的教学中,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和想一想的体验,使学生初步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简单特点,是符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特点的,无论是在探索知识规律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都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滥用这样直观性的问题情境,将会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小学高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手中无物体,脑中想物体的良好习惯。如上例,当教师提出长方体有几个面的简单问题时,学生脑中应有一个长方体,通过对前后、左右、上下的思考得出长方体有6个面的结论。只有当有些学生想像受阻时,才设法引导他们看长方体的实物,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来完成。创设的问题情境的直观性程度应依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不同难易程度的学习材料来确定,决不能搞一刀切。创设问题情境力求做到直观性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活动相结合,力求保证学生的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处理好直观性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阶段性的关系。三、创设趣味情境—开启学生的乐学大门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力求认识和接触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教学实践也说明: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新知识、新问题、新事物充满着好奇,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总是积极主动的,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并且乐此不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新课伊始就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情境的创设若只为学生兴趣而创设,则会造成场面热热闹闹,学生学什么都不清楚。所以在情境创设时学生学习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