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操作课课堂教学“六环节”信息技术操作课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因而可设计为“六环节”教学结构,现简述如下:1、激情导入教师精心设计好导言,导言新颖有趣、启发得当。(语言好,启发得当。)2、任务驱动学生层次不同,提出的任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具有一定的弹性。任务的设置应使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有事可做,操作水平相对慢的学生有信心。3、自主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究当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相互启发;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通过“电子教室”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查看学生操作步骤是否正确,操作要领是否掌握,操作是否规范等等,及时掌握反馈的信息,有针对性地通过屏幕广播、发送信息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即时指导,帮助学生排除困难和障碍,使学生掌握操作技能,使教学重点落实、难点突破。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和性向。对操作中表现突出、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用“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试试看。”等激励性语言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相机进行点拨,引导他们探索新的操作方法,使他们学到的知识得到升华,收获更大,使其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若少数学生偶有违反信息道德的行为,同样可以通过屏幕广播、发送信息等方式帮助其纠正不良行为。教学实践表明,这一环节,时间至少要保证30分钟以上。4、鉴赏评价课堂效率不高关键是课堂评价不到位。过程性评价即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评价。如何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性评价?①三维目标是否达成:知识、技能由作品来完成评价;价值观难以评价。②各种能力的非智力性疑惑:讲练讲练还是先讲完再练?评价的标准:①明确评价目标,注重评价实效②制定课堂评价标准,激励学生发展③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引领学生螺旋上升④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提高评价效率5、小结延伸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信息技术操作课课堂小结的形式很多,可采取师生共同总结、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同学之间相互切磋等等,以促进知识的保持和迁移,但小结要精当简捷、画龙点睛、突出重点、注意向课外延伸。若学生还有操作不熟练的地方,可让学生课外利用其它渠道(如自己或同学家或其它地方的计算机)进行实践。6、作好铺垫每节课结束前都要为下节课埋下伏笔,如:在学习了“文字信息表格化”后,可设计这样一段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制作了一份本班的课程表,但还不尽人意,比如表格的左上部还空着,其左下部若分成午别和节次两部分,是不是更完整呢?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下次课来完成好不好?”使学生感到“课已尽而意无穷”,从而继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进行新的探索和再创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信息技术操作课课堂小结的形式很多,可采取师生共同总结、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同学之间相互切磋等等,以促进知识的保持和迁移,但小结要精当简捷、画龙点睛、突出重点、注意向课外延伸。若学生还有操作不熟练的地方,可让学生课外利用其它渠道(如自己或同学家或其它地方的计算机)进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