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怎样上好一堂公开课?新的课程理念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的需要了。教师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是迫切解决的问题。那么上好课的前提必须备好课。下面我谈谈个人的看法,与大家共勉。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如何挖掘教材,利用教材是首要的任务。我们应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研究教材的价值。从语文教材呈现的内容上看:一是知识性,二是人文性。知识性包货包括语文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语文内含的知识既字、词、句、段、篇、文体、修辞等。课外延伸的知识既社会的、自然的、伦理的、道德的等。人文性是从大语文观来讲的,既教材中所渗透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等。教师对知识性把握一是来自于课程教材的规定,二是来自于学生实际的需要。以一篇课文为例,教师要在通读教材基础上,首先看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生字(哪些字是难认的,哪些是字音易混的、难读的,哪些是多音多义的);掌握哪些词语(新出现的、生僻的、难理解的、与生活密切的);哪些句子(主要是含义深刻的、难读通顺的、有感情色彩的、体现修辞格的);其次看所反映的文体知识(篇章、段落、结构等),最后要看课文体现的延伸的知识(主要是学生不易读懂的),也要做充分的准备。教师人文性的把握要从课文的内容入手,首先看思想教育的价值是从哪体现出来的,如何体现出来的;再多角度思考还可以给学生哪方面的启迪。第二,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价值。第三,跳出教材,加强课外的联系,学科之间的联系。要说明的是知识并不是教学的重点,主要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淡化训练,强调积累感悟,但作为教师备课必须是全方位的把握,才能灵活贯通。教师在把握知识性和人文性的基础上,还要重点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重难点因文而异(如,知识、情感、能力),因人而异(如,新接触的、离生活远的、含义深刻的)。2、备语文资源的开发。语文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语文的资源无处不在,但要遵循课外服务于课内,课外是对课内的补充和延伸。就一篇课文来讲,理解的角度不同,需要的资源也不同,教师代替不了学生的需要。那么教师又如何把握呢?一般是凭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有针对性的选择、准备。但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自我开发。因为教师是资源,学生也是资源,资源的开发是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例如,《颐和园》教学。教师要尽可能的准备关于颐和园的历史、背景、景观、文献等资料,同时也要发动学生,让他们广泛的搜集和查阅有关资料。我觉得现代的课堂教学最大特点是有封闭走向开放,这种开放是全方位的,包括思维的角度、情感态度、内容的选择、学习的方式等。开放的程度一切取决于学生,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发现,这样看来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何顺应孩子的需要,必须有灵活机变的能力。教师做不了最好,但要做的更好,尽可能满足于学生。有一句话说的好“教师不在是一桶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江河。”3、备教学过程的构建。变程序式课堂教学为建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略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个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遵循“教无定法,教必得法”的原则。这就需要教师理解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一般来讲,教师要预测的教学程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的。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艺术性的引导,教师的导向更重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什么事都是学生说的算,在民主的基础上还要集中,否则是另一个样子(混乱的,无头绪的)。教学过程的构建,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主张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教学过程的构建好要遵循教材的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教材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