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习题精选1、本文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如何看看待这样的理想?答: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这样的: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同时也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3、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①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增添了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4、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世外桃源,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不受外境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出处本文的其它成语还有:无人问津:释义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豁然开朗:释义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敞亮的样子。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5、联系本文,《饮酒》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真意”,《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答:陶渊明在这几篇作品中都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即远离黑暗现实,摆脱官场的束缚,向往一种恬淡自然、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田园生活。6、文章结构图: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第一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及看到的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渔人访问桃花源,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第四、五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7、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答:活动、穿戴、心情(精神面貌)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源人为什么而叹惋?答:为外面的世界如此黑暗动乱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9、“此中人语去,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人怎样的心理?答:不愿与外界交往,怕外人来打扰他们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10、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