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25分,共100分)1.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术著作或思想,一直深受史学界的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就政治观点而言,《吕氏春秋》的思想来源比较复杂。它赞同法家的进化历史观,希望用战争手段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主张以法治国,因时变法。同时,它又吸取了儒家的“重民”思想,鼓吹爱民、顺应民心,强调“宗庙之本在于民”。提倡实行德政,任用贤人,“太上以义,其次以赏罚”。还具有一定的反专制倾向,认为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宣称“置天子,非以阿天子也”。对道家“无为”“清静”的政治理论,也予以采纳。——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到19世纪初(道光时代),已开始看到这种经院哲学(经验主义研究学派和汉学学派)——它确实是当时所代表的舆论——正在衰败下来。因为中央政府停止降恩举办像乾隆时代《四库全书》这样大部头丛书的编纂,已不再从全国各地征召学者汇集北京搞标准化的学术工作了。此外,地区的文学和哲学流派已开始对考据的迂腐气持有异议。——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材料三《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摘编自《国富论》译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吕氏春秋》的政治观点的思想来源及作者的撰写意图。(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初经院哲学衰败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当•斯密撰写《国富论》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文化的认识。答案(1)思想来源:儒、墨、法、道等各家各派学说。撰写意图:为即将建立的统一王朝提供理论依据,巩固新王朝的统治(单纯用过去法家的一套策略,难以为即将建立的统一王朝提供理论依据;兼采各家政治学说才能更好地巩固新王朝的统治)。(2)原因:中央政府力量削弱,无力组织标准化的学术工作;社会危机四伏,知识分子倡导经世致用。(3)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思想的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认识:涉及内容广泛,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新动向,推动了社会的进步。2.(2014•课标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答案示例: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的农村工业古已有之,到15、16世纪,工业在农村经济中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7世纪时英国和中国的农村工业都已超越了只为地方市场提供产品的阶段,而为区间市场和国际市场进行生产。在16、17世纪,由于毛纺织业的发展,呢绒成为英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到17世纪晚期中国东南地区的纺织品也被纳入广阔的市场体系。苏州吴江“绫罗纱绸出盛泽镇,奔走衣被天下,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联袂”。农村工业的发展必然推动商品性农业的发展,英国乡村毛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养羊业的发展。中国东南地区与农村工业相辅相成的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也很惊人。丝织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