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反思光谷五小五语组陈文近段时间“一师一优课”教学活动进行得轰轰烈烈,在这次活动中,我执教了《秋思》一课。《秋思》是鄂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在这次教学中,我以五年级语文组五行教学模式——古诗教学为根据,借用电子白板和云平台上的资源,设计了本课,这首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掩卷沉思,课堂上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我自认为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处:一、教学设计既科学又理。在开课处,我以一首《思乡曲》入题,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古人喜欢借生活中的一些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为下文学习张籍借秋风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作一个铺垫。对于古诗的教学,我遵循循序渐近的原则,先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引导学生明诗意,悟诗情;最后进行拓展延伸。整个教学设计一环套一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设计既合理又易于操作。二、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内心,充分与文本对话。“洛阳城里见秋风”一句,我抓住“见”字引导学生想象落叶归根,大雁南飞的景象,感受秋天的萧条,为作者的思乡打下情感基调,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会思念家里的哪些亲人?这样的提问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他们很容易就回答出了妻子、父母、孩子、朋友等等。作好这些铺垫工作,我相机出示张籍的资料,资料里特别指出张籍写这首诗时已六十二岁,整整十年没有回乡了。学生对张籍的遭遇深表同情,所以在学习后文中“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时,对于张籍的心情就很容易理解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走进作者内心,我还引导学生想象张籍在信中会对亲人说些什么?学生大多数说的是对父母身体的关心,对妻子过得好不好表示担忧,叮嘱孩子要听话,好好学习,还说自己有事不能回家,请他们多保重,自己表示抱歉等等。还别说,学生们说得有模有样的,真的就是一个个小张籍了,这些话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站在作者的立场,他们能说出这样一番感人的话语,我内心还是很高兴的,说明他们走进文本了,走进了作者内心。三、过渡句很精妙。学完第一句诗时,我引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词语“落叶归根”很自然就过渡到了思乡。学完全诗后进行拓展时,我为了导入本单元主题——亲情。通过对比读思乡古诗去展现,我这么说的: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你们现在还小,不能完全领会,但是等你们长大了,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浓浓的亲情。课后,很多听课的老师都认为我本节课过渡语很精妙,让人听了感觉很舒服。确实是这样,过渡语精妙了,整节课会增色不少。当然,对于本节课,我有二个环节没有处理好:一、朗读不到位。其实在引导学生学习三四句诗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了。在学习一二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时候,我当时只注重了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去体会作者的心情,当他们理解这两句诗的时候,我没有指导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所以前半截读少了,听课的老师感觉学生虽理解了,但是因为没有读,感觉就像少了点什么,不到位。所以在学完全诗后,尽管我下功夫去指导学生进行了读,为本节课掀起了高潮,但是开始的读没到位,中间产生了断裂感,尽管后面的朗读到位了,但还是有了缺憾,感觉是我硬扯上去的。二、学生初学古诗时不应该小组直接交流。这是我忽视的一个地方。学生熟读古诗后,我就让他们自己试着小组内去交流诗意。没有要求他们先自读自悟,这样做,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四个人凑在一起干什么呢?所以有些学生就推脱,要别人先说,这样优生唱主角,后进生就当听众了。我应该先让他们先自读自悟,在此基础上,有时间的话,再试着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还是可行的。这是个细节问题,我真的是忽视了,所以,有时候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可行性会更强一些。语文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这些问题在决赛时我一定会注意并且改善,我坚信,只要用心去教,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有一个会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