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下册历史综合练习题要求:学生按照试题(和课本相关知识)进行复习。每周复习两套试题,背过并掌握。希望家长配合。12月23日家长签字:一、选择题(50小题,每题1分,共50分)1.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此地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A水稻B玉米C粟D占城稻2.通过“甲骨卜辞”、“殷墟”、“司母戊鼎”等遗物、遗迹,可以了解A夏朝历史B商朝历史C秦朝历史D西周历史3.右图示意图反映的始于西周、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科举制C郡县制D分封制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C规定按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D规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5.下列各项,错误的是A商朝:出现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B战国: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C北宋:出现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D北宋:司马光编写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6.下列诸子百家中,在如何治理国家方面持对立观点的是A儒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法家和兵家D墨家和儒家7.战国初期,秦国是一个地处西方的落后国家,被中原各国看作是野蛮民族,受到鄙视。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封建国家的历史事件是A建立中央集权制B商鞅变法C实行分封制D长平之战8.“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上文朝代歌中提到的统一的封建王朝有A夏朝、秦朝B夏朝、商朝C西周、东周D秦朝、汉朝9.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与这一时代主题不符的选项是A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B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确立,奴隶制走向瓦解C各学派对急剧变化的社会发表意见,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D民族大融合趋势得到加强10.下列古代历法、节日表述错误的是A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B商朝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12月,有大小月之分,闰年增加一个月C24节气测定于战国时期,利于安排农业生产D宋朝的元旦节就是今天的春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黄帝11.联系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你认为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最好的办法应该是A当兵立军功B不隐瞒犯法行为C合法经商致富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12.商鞅的变法措施中对社会变革(即封建社会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措施是A承认土地私有B奖励耕战C废除旧贵族的特权D建立县制13.如果要为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列出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①军事上连年战争②经济上铁器和牛耕广泛使用③思想上百家争鸣④文化上出现甲骨文与青铜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4.商鞅变法措施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土地私有B奖励耕织C建立县制D奖励作战15.“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诗中所赞颂的秦王最大的历史功绩是A完成了国家统一B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C统一了文字D统一货币、度量衡16.“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所作琅邪石刻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表达的信息是A统一度量衡B统一思想C统一文字D统一六国17.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传入我国最早是在A春秋战国时期B西汉末年C东汉末年D南北朝时期18.史书记载,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汉武帝如此尊重他,主要是因为董仲舒A率领军队北击匈奴B推动汉武帝实现大一统C完成出使西域的任务D编写了纪传体通史《史记》19.隋朝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最突出的贡献体现在A结束割据、完成统一B开凿运河、便利交通C励精图治、繁荣经济D实行改革、创立科举20.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唐朝顶峰)应为A唐高祖统治时期B唐太宗统治时期C唐玄宗统治前期D唐玄宗统治后期21.在讲坛“唐太宗的治国艺术”中,不可能出现的是A唐太宗居安思危,以民为本B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C唐太宗重视人才,开创科举D唐太宗合并州县,革除弊政22.词是宋朝的主要文学成就。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的宋代词人是A辛弃疾B司马光C李清照D苏轼23.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