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多多注意数学本质的揭示》有感马毛妮张奠宙教授,自称是“数学、数学史、数学教育”的三栖动物。一如他以往的所有文章一样,这篇剖析“用温度计引入负数的优缺点的”文章,依然以他坚实的数学功底,广阔的数学视野,行云流水的文字,让我受益匪浅。一、从本质入手,数学化教学张教授认为,要引入负数,要先让学生认识“意义相反的量”,因为这是负数的数学本质。因此,他建议将“收入为正,支出为负”设为第一道例题,其中先确定0点。这样做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好处: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认识自然意义上的“相反”会相对容易些。2、学生能认识到:先有了0点,才有的正负,初步感知“抵消”之类的动态意义,为学习解方程打好坚实的基础。3、通过例子和相应的练习,学生能顺利理解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史料,也顺便了解了中国数学史。然后,再呈现“温度”的例子,让学生认识人为规定的相反意义,依然是先认识0℃,再认识正负。这样的安排又顺当,学生在比较温度的大小时也不会感到无措。最后,再出示“大树为0点,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形成数轴和正负数的数形结合。我认为这样的呈现方式,知识点显得不突兀,不牵强,不零散,每一步都有心、有利,也肯定很有效。二、注重人文关怀,教书育人并举张教授的每个例子,都渗透着德育教育。“卖掉收集的废品、买书、买文具”等等,读起来就很有正能量。尤其是文末,他还直言呼吁:题目中要多一些人文意义,如:边防战士冒零下40℃的严寒进行巡逻等,足以见识他的感性。教材只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窗口,而非独木桥。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吃透教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从数学的本质入手,将那些冰冷的、无趣的数学知识,通过学生乐于接受并能有所成长的方式呈现,让孩子在学习理性地思考时,也能够感性地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