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过程与方法:背诵课文,以读带讲,以讲促读,疏通文意,品味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虽谪居被贬,仍积极向上的旷达胸襟和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内涵。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2、掌握作者“与民同乐”这一主题。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的景物描写。2、引导学生正确的确立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两年的文言基础,理解这样的文章已经不算什么难事。对于景物描写的方法,文言词语的运用,主题思想的探究,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都能得到解决。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以读带讲,以讲促读;疏通文意,品味意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3、理解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等词语的含义及用法。一、导入新课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不仅有许多秀美、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有无数蕴含着深厚文化的人文景观。安徽滁州的琅琊山上就有这样一座亭子,因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而声名远播。有对联云:“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臧克家有诗曰“儿时朗读,百变如新,沉醉其中,如饮美酒。今日重读,依然如故,佳作不朽,万古长青。”到底是什么样的佳作,万古长青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欧阳修先生的记述,作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二、作者简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著名作品有《醉翁亭记》《秋色赋》等。三、写作背景宋仁宗(1045)时,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四、听视频录音,范读课文读准字音:环滁林壑蔚然琅琊潺潺酿泉饮少辄醉岩穴暝晦明伛偻佝偻提携酒洌凛冽山肴野蔌觥筹阴翳五、掌握文章内容,反复朗读,分析讲解前两段(一)研读第一段1、疏通文意,重点词句理解2、将第一段翻译成现代文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文段写了哪些内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2)文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3)给我们勾画了那几幅图画?(4)醉翁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寓意?(5)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学生讨论回答后,老师总结:(1)亭周边的环境:先写环滁皆山,再写琅琊山,再写酿泉,最后写醉翁亭。(2)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3)为我们描绘了四幅图画: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4)由来:做亭者——名亭者——命名之意:山水之乐(5)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后来比喻言在此而意在彼。这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二)研读第二段1、疏通文意,重点词句理解2、将第二段翻译成现代文3、思考问题(1)第二段写了什么景?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写的(提示1:找出文中准确,生动地表现山间景象特点的词语。提示2:描写四季景色时,作者分别展现了各个季节怎样的景象?)按什么顺序写的?答:写了山间的朝暮和四季景色的变化。写早晚景色的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两幅画面。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木茂盛,秋天风霜高洁,冬天水落石出,描写了一年四季的景色的变化,一句描写一个季节,简洁明快。按时间顺序,先分述,后总收,条理清晰。六、课堂小结七、作业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2、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