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上市與間接上市的異同直接上市(首次公開發行IPO)間接上市(買殼上市)_定義:直接上市即直接以公司的名義向香港聯合交易所申請發行的登記註冊,並發行股票(或其他衍生金融工具),向當地證券交易所申請掛牌上市交易。買殼上市,是指購買一個已經上市並擁有資產的公司或沒有資產的空殼公司,把現有的經營資產注入到這家上市公司,直接在市場掛牌買賣。同時,也可由包銷商進行私人配售或公開發行新股。以供新的大股東購買,令其成為單一大股東,此稱為反向收購(REVERSETAKEOVER)優勢:1)公司股價能達到盡可能高的價格;2)公司可以獲得較大的聲譽,3)股票發行的範圍更廣。1)手續簡單,沒有許多複雜的上市審批程式2)節省時間。如果操作的好,買殼上市一步到位,會節省時間3)避免複雜的財務、法律障礙。劣勢:程式較為複雜,因為需經過監管機構審批,成本較高,所聘請的仲介機構也較多,花費的時間較長。殼公司對資產的控股比例問題及較難選擇上市時機。對於殼公司本身的要求較高。如果殼公司的素質不高且有較複雜的附帶風險,(如:或有負債)將影響上市的成功性。上市風險低(主要是上市不批准和市場變化風險)高(主要是殼公司所帶來的風險。如殼公司的業務、負債、股份流通量等。同時也存在上市不批准的風險)上市程式比較複雜,須嚴格達到聯交所的每一項要求。相對直接上市較為簡單。但是前期工作(主要是找到一個“乾淨”的適合企業的殼)較為重要和複雜。上市時間具體操作時間通常為6個月到1年(如果申請成功)從買賣雙方達成初步意向到收購成功約為6個月到1年。(如果收購初期工作較細緻,將會縮短整體上市時間且成功率較高。)上市費用約為600萬—1000萬(詳情見附表)購殼費用為3000萬—7000萬(取決於“殼”的性質)其他費用400萬—600萬。其中包括投資銀行仲介費、律師行費用等上市過程重點上市過程的後半部即正式提交檔至聯交所到得到批准。由於聯交所通常會要求提供一些額外的資料,只有條件滿足才有通過的機會。否則將延長審批時間甚至拒絕。上市的前期準備工作非常重要,對於將來要買的殼公司的選擇是今後成功的關鍵。直接上市與間接上市的主要異同:直接上市直接上市主要步驟可以分為:仲介選擇、制定上市方案、企業重組、財務審計、資財評估、編寫招股書、引入風險投資、從正式申請上市到聆訊、包銷協議、路演及招股。以下為一個大約的時間表上市前期工作(主要是仲介選擇)半個月制定上市方案5-10天企業重組(包括公司結構重組、財務審計、資產評估)2個月到4個月提交正式申請書前的檔準備工作1個月正式申請到最後批准(取決於聆訊後聯交所的決定)至少40天上市後期準備工作(簽定包銷協議、路演、招股)1個月到2個月附:香港創業板上市成本大致如下1.保薦人顧問費約100萬∼200萬港元;2.包銷費(發行總股數的2.5%∼4%);3.上市顧問費約120萬∼150萬港元;4.公司法律顧問費約130萬∼150萬港元;5.保薦人法律顧問費約80萬∼100萬港元;6.會計師及核數師費用(視乎賬目複雜程度)約70萬∼150萬港元;7.估值費(不包括境外資產估值)約10萬∼40萬港元;8.公關顧問費約25萬∼40萬港元;9.招股書印刷費約40萬∼80萬港元;10.股票過戶登記費約5萬∼20萬港元;11.收款銀行收費約0萬∼20萬港元;12.中國法律顧問費約15萬∼20萬港元;合計(不包括包銷費)約595萬∼970萬港元。注:上述費用為主要專業工作人員的大約收費,實際價錢乃取決上市公司的要求而定。如選擇收費較低的專業人士或集資規模較小,則上市成本較低。(資料提供:廣州君鼎投資有限公司,2002年4月)買殼上市買殼上市的關鍵是找到一個“幹淨”的適合企業的殼。“殼”公司在這裏指的是公眾持有的,現已基本停止運營的上市公司。其股票可能仍在交易,也可能沒有;它有可能還需要向監管者遞交有交報告,有可能也已經不需要了。大多數“殼”公司負債一大堆,資產少而又少,或者根本一文不值。“殼”公司可能還有一些清償的責任。比如廠房已經抵押,或者還有一大堆負債,如仲介費用、設備租用費用,甚至不家未清償貸款。所以利用“殼”資源之前一定要仔細調查和考慮。理想的“殼”資源應該有以下幾個特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