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农村小学英语学困生成因分析与转化的教育方法初探印塘中心小学阳志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倍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实现教育平等和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难点在农村,要想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就离不开农村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而小学教育肩负着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担。“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实现整体优化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的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尤其是农村小学“英语学困生”情况尤为突出。另外,我县是有名的“水稻之乡”,留守儿童也比较多,再加之受思想认识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英语学困生”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学生的发展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我县已经意识到“英语学困生”对提高全县教育教学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并且全国各地已有不少著名专家、学者有针对学困生的转化提出不少的方法策略和理论研究,但是从中我们并未找到一条真实贴近我县实际情况的“英语学困生”转化有效途径,所以如何转困、脱困,去探索一条符合我县实际的“英语学困生”转化规律,已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英语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英语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当以及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英语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困难学生。类似于过去所称的“差生”,但又要与“差生”区别开来,它是个相对的概念,伴随学生群体存在,往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也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在老师的心目中,应当只有暂时落后的“学困生”,而没有无法教育转变的“差生”。一、“英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归根起来有如下几种:(一)、家庭教育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当是原因之一。我校位于双峰县印塘乡,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在家庭教育方面不尽人意,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大部分家长忙于赚钱来养家糊口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在我校全校700名学生中,有30%的家长靠做生意、揽工来维持生计,等到家长回来,孩子们早已入睡,对孩子们的思想变化和学习情况都没有时间去了解,那就更谈不上督促和帮助孩子来完成作业。有40%的家长远离家乡到外面做生意,有5%的学生失去单亲或双亲。孩子便成了留守儿童,家长对孩子们的教育也只限于电话一线牵。这部分孩子的教养问题落在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一代人的身上。这代人普遍文化水平低,只能把重心放在“养”上,孩子的学习只限于一问“作业完成了没有”隔代教育常常导致孩子们怕吃苦,学习不勤奋,甚至学会撒谎,也给孩子们提供了有空可钻,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惯。农村小学的生源来自农村,其师资和教学条件相对薄弱,学生的英语启蒙阶段参差不齐,在课堂上从不敢举手发言,害怕读错或担心读错被人耻笑,结果形成恶性循环。由于学习过程中问题越来越多,导致学习兴趣丧失,最终形成严重的厌学情绪,直接影响了学习成绩许多学生进入小学以后,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具体表现在:学习无计划、课前不预习、上课懒得做笔记或记笔记时分不清重点。课后不及时复习,他们老是抱怨单词太多,难学、难记,而自己却从不肯花时间去记单词。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二)、城镇化趋向明显,教师的流动过快造成优秀学生的流失与学困生的增加。近几年来我县经济发展较快,生活水准也越来越来高。许多人供书、置房都向县城里发展,城里又修了容量大的几所学校,县上抽调了农村大量的优秀教师来不断充实。调走的老师往往都是比较优秀的新分配回来的教师知识水平很高,但教学经验不足。这样优秀学生也就向往着城里,向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