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生成机遇实施有效引领问题的提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它一改过去那种视学生为“容器”的呆板的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随时呈现着各种动态生成的教学情景。而动态的生成情景又会引发学生的各种思维问题,如思维“堵、拐”无法“起航”现象;思维肤浅无法深入现象;思维凌乱无法“适航”现象……教师应承担起引导职责,随时把握生成机遇,不断探求引导策略,实施有效引领,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有序、缜密、成熟……策略的探究一、适当调整问题,为思维“导航”。新课程下,课堂是开放,学生无论在操作、思考、交流中都有了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的空间。因而往往会生成很多意外,如思维受阻、思维偏航等,此时教师应适当调整问题,为思维“导航”。1.适度细化问题,激发学生再思考。课堂上,教师为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有时抛出的问题太大,而学生自身往往缺乏缜密思考和分析能力,出现盲目思考或思维“搁浅”现象。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当学生利用多种材料合作用摆、量、算等方法准确求出长方形面积后,教师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一下子陷入了困惑。学生模模糊糊感知长方形长的厘米数正好是沿着长边每排摆的个数,宽也同样,但就是说不清。此时,那位教师就一个接一个地请学生回答,希望有个学生能成为“救世主”,但……在这样的意外面前,教师就应承担引导职责,及时出手——适度细化问题,激发学生再思考。如在上述案例中“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理不清思路,教师可把大问题适当细化成几个小问题。如引导学生比较着观察量与摆的方法,再比比长方形的长与沿着长边摆的面积单位的个数;宽边亦如此,接着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样随着问题的适当细化,学生又会重新思考并解决问题。2.适当提高问题指向性,调整学生思考方向。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时抛出的问题会导致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思考方向,出现思维“偏航”。如在《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中,有位教师为引出周长,出示用红线围成的本地区域图,问红色的一圈表示什么。学生说分界线、边界……此时教师就应及时洞察,适当调整——提高问题的指向性,调整学生的思考方向。如红色的一圈表示这个图形的什么?学生就会根据教师指向性强的问题,自然引出周长,实现预设目标。二、适度放大生成,让思维“扬帆”。在开放的课堂上,动态生成无时不在,而当教师一旦发现这一有效生成资源时,就应敏感捕捉,不断点击放大,恰当引导,让全体学生扬起思维的“风帆”,那么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就会不期而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了1/4后,接着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手中材料研究其它分数。其中有个学生说到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4个),就是1/3。正当老师肯定了他并要请其他学生再说说时,那个同学又叫了起来:“老师、老师,我还想说。”“好,你说。”“我又把12个苹果平均12份,取其中的4份(4个),就是4/12,我还发现这里的1/3和4/12都表示4个苹果呢!”“哦,好!谁再来说说别的分数。”……上述案例中学生发现1/3和4/12都表示4个苹果,这是一个多么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啊!而那位教师为把握进度就用简单的一个好轻描淡写地过去了。而对有效生成轻描淡写、置之不理甚至粗暴对待的案例实在很多。那么面对这样的有效生成我们该如何引导呢?1.引导纵向推进,提升思维深度。生成是瞬间的美丽,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纵向推进,如深度操作、步步追问、创设辩论的氛围等,不断点击和放大生成点,实现提升学生思维深度的目的。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深入操作,继续利用这张12个苹果图尝试再寻找几个表示4个苹果的分数,这样学生在操作中,思路会豁然开阔,他们能很快找到2/6,8/24,甚至16/48,这样就突破了把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这个难点,同样对分数的意义也有了进一步的体验。深入理解只要把单位“1”平均分,可以是1个为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