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最新考纲高频考点核心素养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1.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计算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及应用1.科学思维——分类与比较: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关系;归纳与演绎:进化学说的提出;批判性思维: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2.生命观念——进化与适应观: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与生存环境相适应考点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内容①生物不是神造的,是由更古老生物进化而来的。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③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2)意义: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内容①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②生存斗争:生物进化的动力和选择的手段;③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内因;④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2)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3)局限性: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3)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2)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环境。(3)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变异是不定向的――→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2)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2)隔离①定义: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②类型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3)物种形成①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②形成标志:生殖隔离的形成。③形成过程: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1)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2)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3)共同进化的实例分析:2.生物多样性(1)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2)形成原因:生物的进化。(3)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3.生物进化学说在发展——中性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2.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生物适应性变异的产生。(×)提示:达尔文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但环境对变异的选择是定向的,虽然随着环境的改变,适应环境的变异也会改变,但这个变异是原来就有的,而不是环境改变后产生的。3.交配后能产生后代的一定是同一物种。(×)4.没有地理隔离也可形成新物种。(√)5.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6.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7.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8.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9.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10.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就是生物对环境影响的结果。(×)1.(必修2P116“探究·讨论”改编)(1)树干变黑是否会影响桦尺蠖浅色个体的出生率?为什么?(2)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还是表现型?为什么?提示:(1)树干变黑会影响桦尺蠖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这是因为许多浅色个体可能在没有交配、产卵前就已被天敌捕食。(2)表现型。比如,天敌看到的是桦尺蠖的体色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2.(必修2P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