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必修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学案)知识精华一、自然选择学说及其发展1.主要内容:(1)过度繁殖: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强,能产生大量后代。(基础)(2)生存斗争:部分个体被淘汰。(动力)(3)遗传变异:生物个体既有亲本的遗传性状,又会出现变异。(内因)(4)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有利变异的个体适者生存,不利变异的不适者淘汰。(结果)2.意义:能科学的解释的原因,以及生物的性和性。3.不足:不能科学的解释的本质,不能解释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也是生物繁殖的。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的一群个体。基因库:一个种群的所含有的叫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某个群体中出现的比例。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发生变化的结果。2.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和。产生基因重组突变新的多种多样的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形成了进化的原材料3.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于。经自然选择变异是不定向的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4.隔离导致物种形成(必要条件)(1)物种:分布在一定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并产生的一群生物个体。(2)隔离:概念:同一物种不同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类型:地理隔离、隔离。(3)物种的形成:自然选择1地理变异1变异类型1新种1原种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生殖隔离隔离用心爱心专心变异2变异类型2新种2自然选择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的改变。(3)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和。提分关键1.种群和物种有何不同?答:(1)二者的概念不同: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2)二者的范围不同。一般来讲,种群是指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而物种是由许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种生物的种群组成的。(3)判断的标准不同。种群的标准是同—地点的同种生物,通过个体间的交配保持一个共同的基因库。物种的标准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的物种间有明显的形态差异,凡属于同一个物种的个体,一般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物种的个体。一般不能杂交,即使杂交也往往不育。2.物种形成就是生物进化吗?答:不是。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而物种的形成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突破了种的界限而形成生殖隔离时才行。因此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3.自然选择学说知识的拓展(1)选择的对象。从表面看自然选择是对一个个生物个体的选择,而实际上自然选择是对个体包含的变异进行的选择。从现代分子遗传水平看,自然选择实质上是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从而改变种群不同基因频率。(2)选择的因素。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不是生物自身,而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环境因素很多,有一种或几种起主导的选择作用。如用农药喷洒害虫,害虫大量死亡(无抗药性),少数害虫生存且繁殖后代(抗药性)。农药是这一变化中主导的选择因素,它把群体中早已存在的抗药性个体与不抗药个体区分开来。如果不喷洒农药,害虫无论抗药与否都能生存。农药起到了选择作用,把抗药性选择保留下来,并通过繁殖传给后代,使抗药性状在下一代某些个体中得以积累和加强。可见环境对生物变异的选择是定向的,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3)选择的手段。生存斗争是选择的手段。生物的过度繁殖与有限生活条件之间的矛盾,必然引起并加剧生存斗争。通过生存斗争,使少数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从而完成一次自然对生物的选择。生存下来的少数生物个体充分利用现有的丰富的生活条件,迅速生长、发育,并繁殖产生大量的后代,又引起新一轮的生存斗争,生物又面临着再一次的选择。所以说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4)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