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内容简析】诗歌描绘了祖国是由各个民族组成的一个大家庭,抒发了团结合作、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设计理念】本课教学以读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充分获得个性体验的基础上,培养理解能力。【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认识13个生字,会正确书写8个字。认识偏旁“尸”。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其他民族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爱我中华》的音乐,展示有关图片,让学生感受各民族团结在一起的浓厚气氛,了解各民族的概况。二初读课文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我们祖国是一个大家庭,各族的风俗习惯都不相同。2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3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音。同桌互相拿着对方的课本听对方读,发现对方有读音不准的地方就帮他在课本上标出来,然后再纠正。4自主学习生字词。(1)自读全文,结合句子熟读生字词。用自己的好办法记住它。(2)同桌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3)全班交流,汇报自己是怎样学会这些生字的,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课件出示词语。(4)让小朋友当小老师,带读词语。5指导书写。(1)指导学生观察每一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的时候哪些地方要注意。(2)教师重点示范比较难写的字,并让学生临摹。(3)学生独立练习书写,师生评议。三通读课文1.再读课文,提出要求:要读流利,不丢字、不添字。2.指名逐节读课文,纠正读音。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出示生字卡片,复习认读生字词。二导读了解1.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介绍了几个少数民族,边读边画出来。2.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第2~5节。(边板书:蒙古族、维族、藏族、傣族)3.再读第2~5节课文。1①朗读课文,想想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怎样的。②你们想当主持人吗?请以“主持人”的身份介绍一下几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三朗读体会过渡:蒙古族又香又甜的奶茶、维族的绿葡萄架、藏族的新袍、傣族姑娘动听的竹笛。这多令人向往呀!你们就像小诗人那样美美地读读这首小诗吧!(学生充满感情自由朗读。)你有把握读好哪一节?(以学定教,随机学习。)1第2节。(1)课件出示蒙古族的蒙古包、毛毡,蒙古族人民围坐一起,一边弹唱,一边喝奶茶。(2)出示第2节课文,指导读好第2句。(3)想象说话:如果你来到蒙古族,最想干什么?(4)多种形式指导朗读。2第3节。(1)课件播放新疆迷人的风景,维族的“土拱凉”和一大片一大片的葡萄。(2)课件出示第3节,多种形式指导朗读。(3)交际表演:扮演维族姑娘邀请小伙伴品尝葡萄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各民族热情好客的风情。(4)分男、女角色朗读第3节。3第4节。(1)出示第4节,抓住重点词语指导朗读。(2)出示藏族的房子、新袍,让学生感受到各个民族风俗的不相同。(3)培养说话能力:你想对藏族的小朋友说些什么?4第5节。(1)边播放傣族动听的竹笛声、边出示第5节。(2)找朋友一起读。(3)听中想象:边播放竹笛声,教师边声情并茂地范读,提示学生: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四积累语言1选自己喜欢的部分,边读边配上动作(也可以不配动作)。2朗诵表演自己喜欢的段落。五总结课文师:我们祖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一个大家庭,各族的民族风情都不相同。教师边讲述边用线把板书串起来,我们的祖国是各民族共同的家。(板书:家)我们各族人民就是一家人。六课外延伸1.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的风俗习惯,向同学们介绍介绍。2.课后搜集各个民族风俗习惯的图片,展示交流。教学设计2(一)谈话导入,扣题质疑1.教师从“家”这一话题入手,引出课题。2.围绕课题,学生质疑。(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直到读通读顺为止。2.指名轮流朗读。3.再读,说说这首诗歌写了哪些民族?他们的住房有什么不同?(三)细读感悟,理解内容1.读第1节,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2.读第2—5节,你最喜欢哪一节,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