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学习目标:1.了解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2.掌握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阅读课文做下题1、东汉以来,中原王朝为了分化瓦解北方和西北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力量,并达到和的目的,对少数民族进行招抚,甚至强迫他们向内地迁徙。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在历史上合称“”。2、鲜卑族拓跋部原居住在一带,过着游牧生活。386年,拓跋部建立,定都,史称。年,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年,北魏将都城从迁到。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主要有哪些?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些措施。达标训练:1.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女真族2、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A.昭君出塞B.北魏孝文帝改革C.文成公主入藏D.册封达赖、班禅3.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是A.迁都洛阳B.军队战斗力提高C.社会矛盾激化D.北方民族大融合4.“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题的有①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为全国统一文字②北魏孝文帝提倡改穿汉服③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对峙④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下列地图所示现象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包括()A.促进了民族融合B.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C.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D.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6.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A.中华文明的起源B.统同一国家的建立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D.繁荣开放的社会7.图2反映了15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②以孝治国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④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8.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特征概括不正确的是()A.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倒退B.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C.南方经济有了较快发展D.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9.提示历史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搭配错误的是()A.刺史的设置——加强了对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监督检举B.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C.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D.闭关政策——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10.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A.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B.成吉思汗——建立元朝C.汉武帝——修筑长城D.耶律阿保机——建立西夏11.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12.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共同点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都进行了迁都B.都推行了汉化政策C.都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D.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13.(2015·广西桂林)(共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图2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O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右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请回答:(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1分)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生命?(1分)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2分)(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2分)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1分)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1分)(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2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