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构成说课稿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2)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很小的。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并能用事例说明。(3)能够说出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分子间是有空隙的这些特性。【能力目标】(1)通过课堂实验的演示与分析,掌握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交流地展开,学会团对合作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物质是由微观的粒子构成的这一概念,逐渐提高抽象思维能力。(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逐渐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3)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物质的构成》是初中科学7年级第4章第4节的内容,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求学生在分子的层面上学习物质的构成,初步建立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这些观点解释有关现象。【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3、扩散现象.我将以实验的形式,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来突出重点.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我将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解决问题来突破难点.【建议课时】根据教材分析我将本节安排2课时.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从更深的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以解释物质三态转变的实质和物质的某些特性。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由于分子是肉眼甚至一般的显微镜都观察不到的一种微粒,加之初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本节教学有相当大的难度。故应以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和总结,并借助多媒体演示,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四、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结合实验演示法、谈话法和探究性学习法,并适时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策略】我将采用"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宏观元素"的思路展开,具体采用读图分析法、对比法、讨论法、启发式互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以围绕复习内容不断置疑追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动脑思考和主动参与意识,以合作探究促知识体系的构建。学法上采用小循环多反馈的方式,结合本课复习内容,将着重对学会总结,建立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加强指导和培养,从而在过程中经历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跨越。【教学过程】1、激趣实验,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现象:溶液在敞口瓶中会越放越少。启发学生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演示课堂实验】:向一只装有水的烧回忆生活中的现象,思考原因。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的现象中引出新课杯中滴入几滴品红,静置,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设问】:为什么原来无色的水变成了粉色?【讲授】:这样的现象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许多学者了思考,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概念。经过科学证明,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而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分子和原子。观察实验现象,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2、层层深入,分析研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实验演示】:将2只分别加有浓氨水和酚酞试剂的烧杯放在一起,在它们外面再用一只大烧杯罩住。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现象】:无色酚酞变红。引导学生思考原因,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得出结论】:分子是不规则运动的。【继续发问】:分子的不规则运动会与什么有关呢?【演示实验】:设置2组2只分别加有浓氨水和酚酞试剂的烧杯放在一起,在它们外面再用一只大烧杯罩住的装置,观察实验现象,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与组员一起讨论。观察实验现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