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生活【学习目标】1.知道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技术、电影艺术的传入;.了解新闻报事业的;现;.简述社会习俗的变化2..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上与老师收集的图片,从图片中提炼历史信息,进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能初步运用信息说明某些现象的能;.引导学生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引导学生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顺应时代潮流,不要封闭保守;通过了解近代中国的习俗,让学生尊重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学生认识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激发学生对社会进步和时代潮流的探究热情,加深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使学生认识中国只有融入世界,与国际接轨,才能赢得生存与发展,从而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重点难点】重点: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及社会意义,大众传播媒体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社会习俗的变化。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问题探究法、导学过程方法导引【自主学习,基础过关】自主检测(1).鸦片战争后,新式的交通工具、等从西方传入中国。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是在创办的。中国自行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19世纪70年代出现在到之间。1877年在首先使用的电话。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纸是,1858年在出版的。1872年创办的报刊最为著名。(2.)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民营的近代出版业出现,以1897年创办于的最负盛名。(3.)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表示反对封建政权的决阅读教材独立完成心。清朝被推翻后,体现封建等级的服装,一律废止,、、流行起来。礼节被废除,礼、礼出现,、等称呼也改为、,表明的观念逐渐取代观念。2、我的疑惑:学生自主写出自己的疑惑,各小组组长收集,整理和分析这些疑惑,把这些疑惑传递给老师,老师一并把有意义的疑惑呈现给所有同学。)提示:以上内容为学生独立完成的预习内容。要求:上课前组长(或者科代表)把各个小组成员的疑惑交给老师查看。[合作探究释疑解惑]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现在我们穿越时空来到20世纪初中国,到上海走亲访友,该怎么办?一、用哪些交通工具到上海?用什么方式通知你在上海的亲戚朋友呢?——————新式交通通讯工具的出现1.学生阅读第一子目,思考问题(1.)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2.)新式的交通工具:(3.)新式的通讯工具:2.议一议:常言说:“要想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结合谚语,请同学们先分析近代交通通讯工具传人中国后,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力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D: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缩短了时空距离,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高效化的发展二、到达上海后,你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国事、天下事?通过什么来发展自己对时政的看法和观点呢?————大众传播媒体的创办。代报刊业(1.)最早的报纸:《中外新报》1958年香港(2).最著名的报纸:《申报》1872年上海(3)历史作用:报纸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成为人们针砭时改的喉舌。2.近代出版业(1).出现的时间:戊戌维新时期。(2).最负盛名的出版企业:商务印书馆1897年上海(3.)社会影响:起到了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作用,保存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识文化的普及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3.:知识链接: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报刊名称吗?。阅读教材获取信息回答问题同桌讨论交流意见A、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C、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4:现场调查:说说你现在经常阅读的或者熟悉的几种报纸的名称三:达到上海后,你可以参加哪些娱乐活动?——娱乐方式的变化问题一、中国电影历史上有哪些值得回味的新篇章?A、中国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