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华北油田三中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一单元第1课教案本单元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家,选取了封建王朝草创时期的秦始皇、鼎盛时期的唐太宗和走向衰落时期的康熙帝,很有代表性。第一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课程标准: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历史功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2、过程和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原因;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领略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难点:专制集权的政策措施和作用教学过程:每个人对历史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是在人类存在的三、四百万年间,在历史的舞台上存在过的难以计数的人当中,至今能为我们所知的又有多少呢?这些名人们(知名人士)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深的足迹,并且至今为我们所提及。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这些为人类历史作出过特殊贡献的人当中,大多是能审时度势,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并最终在历史的转角处(突变的过程中),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我们给他们一个称谓——历史中的“自觉者”,而大多数的芸芸众生都只是历史中的“自发者”。“自觉者”与“自发者”的区别何在呢?希望我们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解读,能得到一些启示,在获得这些启示后,今后或许会在我们中间诞生一个历史的“自觉者”,说不定就是你哦,让我们一起期待吧。现在还是让我们去看看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自觉者”是如何把握时机,并且在历史的舞台上一展雄姿的。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所见的第一位人物是秦始皇。一、秦统一六国1、历史条件:(1)客观条件:①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向大一统发展。③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④群众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深了人民的困苦,人民厌战渴望统一。⑤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2)主观条件:①秦国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根本原因)②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施展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谋略正确。2、过程:(1)先灭弱韩:前230年。“先取韩以恐他国”(2)离间灭赵:前228年。秦王对秦国的劲敌赵国采用离间计,先使赵王杀死名将李牧,自毁长城,随后攻下赵都邯郸并俘虏赵王。(3)水灌灭魏:前225年。王贲引黄河水淹没魏都大梁,使魏都城墙倒塌,魏国灭亡。(4)王翦灭楚:前223年。对楚国,秦王请出老将王翦,并倾全国之兵归王翦指挥,强攻灭楚。(5)北灭燕国:前222年。荆轲刺秦,无功不返。(6)完胜灭齐:前221年。孤掌难鸣,一败涂地。3、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1(2)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皇帝制度他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便将传说里三皇中的“皇”与五帝中的“帝”合称为皇帝,自称始皇帝。(2)中央确立三公九卿制度秦始皇将大权集于一身,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是武官之长,管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督百官。三者之间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这样,国家大权都集中在皇帝身上。(3)地方实行郡县制如何管理辽阔的疆土和臣民,丞相王绾主张分封制,廷尉李斯建议实行郡县制。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在全国设立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要害在下强干弱枝,避免国家重新陷于四分五裂的局面。2、军事上:统一六国、开疆拓土秦始皇征服百越,北击匈奴后,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使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