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早期中华文化课题课型使用者上课时间个性化设计第8课早期中华文化展示+交流学习目标:1、知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了解我国古代科技、医学、音乐成就。2、通过对甲骨文等图片的认读、了解,培养我们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3、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成果,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严谨治学态度。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文字的演变及古代历法成就。【学习过程】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它已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开始的。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也称“铭文”。晚期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时期,竹书和帛书开始出现,字体也发生了变化。2、商朝甲骨文有了对、月食的记载。今天的农历又叫“”来源于夏朝。到时一年分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年增加一个月。战国时测出,以便安排农业生产。3、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采用、、、的方法诊断疾病,并采用、、治疗疾病。战国末期的诗人屈原,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是《》。春秋战国盛行“”,其中湖北随县出土的最为有名。3、思考:“动脑筋”一(第42页)、二(第43页)和“活动与探究”。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第一子目:文字的演变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结合(42页“马”字的演变)图,师讲解主要内容:3、讨论解决“动脑筋”一。第二子目: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师引导讨论解决“动脑筋”二。第三子目:屈原和“钟鼓之乐”1、自读,大致了解本目内容。2、分析理解屈原的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1、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②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2、下列哪一项史实不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A.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年月日记录的日食B.定出一年中的24个节气C.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留下了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D.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3、最为珍贵的战国钟鼓乐器整套编钟出土于()A.湖北随州B.河北邯郸C.四川成都D.河南安阳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开始的()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5、阅读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请回答:(1)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这一作品是谁创作的?(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