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大变革时代【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学习目标】1.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3.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4.通过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5.通过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学习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学习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社会进步生强梦—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第二部分“造福千秋发展梦—著名的都江堰”;第三部分“力主创新统一梦—商鞅变法”。一、社会进步生强梦—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材料一牛耕铁器(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二、造福千秋发展梦----著名的都江堰1.阅读教材,找出都江堰修筑的时期、人物、地位、功能、影响。2.材料一材料二史书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1)材料一、二反映的是哪一项水利工程?是由谁主持修建的?有何功能?(2)根据材料一、二,请你说出这项水利工程是如何造福人类、功垂千古的。今天我们该如何更合理地保护和使用它?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三、力主创新统一梦----商鞅变法1.阅读教材,找出商鞅变法的时间、支持者、内容、影响。2.材料一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材料二《史记》记载,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2)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思考材料二中守旧贵族为何要诬告商鞅“谋反”。(3)用材料一的一句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4)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自主建构】【直击中考】1.(2014·广东)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痛感脸面尽丢。为此,秦孝公()A.实行分封制B.任用商鞅变法C.推进大一统D.推行汉化政策2.(2014·山东聊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最主要的是因为()A.分封制的推行B.百家争鸣的活跃C.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D.合纵连横的开展3.(2014·四川泸州)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A.迁都洛阳B.重农抑商C.奖励军功D.严明法令4.(2014·内蒙古呼和浩特)商鞅在变法时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他宣传这种观点的直接目的是()A.建立君主的专制统治B.完成国家民族的统一C.对付反对改革的贵族D.学习前人的治国经验5.(2014·浙江杭州)某同学在听课笔记中有如图记录,这段文字反映的史实是()A.秦孝公打出“尊王攘夷”旗号B.秦孝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C.商鞅宣布承认土地私有D.商鞅最早提出使用牛耕6.(2014·湖南株洲)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A.秦孝公重用商鞅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7.(2014·广东珠海)中国封建社会历时两千多年,以下哪次变革曾颁布法令: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推动了本国封建制度的确立?()A.商鞅变法B.秦始皇改制C.汉武帝罢黜百家D.孝文帝改革8.(2014·海南)战国后期,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主要得益于()A.管仲改革B.尊王攘夷C.商鞅变法D.百家争鸣9.(2014·湖北宜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其中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社会改革是()A.尊王攘夷B.百家争鸣C.实行分封制D.商鞅变法10.(2014·江苏苏州)2014年5月17日,位于苏州阊门内下塘街的泰伯庙修复一新,对游人免费开放。商朝末年,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