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教育什么样新学期伊始,首都北京。语文课上,清华附小的孩子们正在学习《丁丁冬冬学识字》,如果不是特别提醒,天花板上的摄像头和话筒很难被人发现。课堂要求学生观察、思考、对比、讨论,发现象形字和形声字的奥妙。授课老师沈美注意尊重学生的每一点新发现,适时扩展教学面,举一反三。此时此刻,千里之外的贵州遵义、河南滑县……全国1000多个小学的孩子们,也在《丁丁冬冬学识字》的课堂上,只不过黑板变成了屏幕,但“站”在他们面前的依旧是沈老师。原来,是当地的远程教学站实时接收到了清华附小的精品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学到了知识,一同听课的老师也眼界大开。贵州遵义的教师通过远程教学站实时收看了这堂课,并与沈美进行了在线互动。课后教师间还通过微信群、QQ群、公共邮箱等方式,建立起联系。首都北京和偏远地区之间的师资差距,一下子缩短了许多。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魅力。众所周知,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多年来困扰中国教育的桎梏,学区房择校生、占坑班等社会乱象,无不与此相关。这种不均衡表现在地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成为各级政府亟待破解的难题。其中,师资差距问题是难中之难。假以时日,即便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追上来了,教育“硬”差距缩小了但师资、管理等方面的“软”差距依然存在。如何破解?互联网给出了一种新方法。教育部日前发布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国6.4万个教学点全面完成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农村边远地区长期缺师少教、国家规定课程无法开齐开好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陕西省所有教学点均已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河南省90%以上的教学点能利用设备和资源开出音乐、美术等课程;福建省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教学点比例较以前提高了21%。“我快退休了,唱不好、画不好,更谈不上什么乐理知识、绘画知识了,音乐、美术课不能正常开,实在有苦难言。”安徽省青阳县酉华镇二酉教学点教师秦发青说:“现在好了,在线课堂屏幕里的专职教师教得既精彩又专业,还能和我们的学生互动,一下子解决了这个困扰多年的难题!”强校伸出援助之手,用互联网拉近了与薄弱校之间的距离,在一个新的层面上,让教育公平前景可期。清华大学扶贫办主任黄丽介绍说:“清华大学的远程教学站已经覆盖了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的522个,附小的课堂就是通过这些网络,便捷、迅速地传递到3000多个教学站。”触摸自助陆小川和陆小溪是对双胞胎,他们的父母做小生意,既没时间也没能力辅导孩子。因为缺少练习,小川和小溪说的英语被同学们戏称“有股烤地瓜味儿”,俩孩子总是自卑地低着头,对英语渐渐失去了信心和兴趣。星期六的一天,这哥儿俩按照老师的要求,登录“一起作业网”,选好年级、单元,页面就自动生成词汇、听说、听力练习。他们惊喜地发现,与寻常作业不同,这些练习其实就是电脑游戏。比如“农场英雄”,朗读红色文字的内容,就能指挥小鸟击退入侵者;比如“海豚乐园”,发音的标准程度决定了海豚跳的高度,如果完全标准,海豚就能得到全部星星……互联网通过耳机和麦克风与学生“对话”,一轮游戏结束,语音识别系统将自动生成分数,纠正学生发音。哥儿俩完成作业后,系统自动将没掌握的知识点让他们再次练习。因为身边没有哄笑,心理放松,哥儿俩越练越自信。练习结束后,朗读存入了电脑,供老师课上使用;分数自动短信通知了他们的父母……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小川和小溪英语水平迅速进步,哥哥在英语演讲比赛中还得了奖。两千多年前,孔子杏坛讲学,口口相传,完全倚赖于老师。一千多年前,活字印刷术迅速发展,文字典籍大量复制,师生得以初步分离。如今,只要接入互联网,海量知识就会扑面而来,无论是哈佛大学的课程,还是一线科研的成果;无论是视频教学,还是线上答疑、讨论;无论是身处著名大学城,还是在偏远的小山沟,都能依靠互联网的力量学习。“互联网+教育”,让学习由“套餐”变成了“自助餐”,因材施教变成现实。重庆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堂课与众不同。余弦定理课上,卓忠越老师开篇就答疑解惑,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应用。明明是新课,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