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858年,洪秀全写了一件“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御诏”表达的核心意思是感谢洋兄弟灭清妖。这一举动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洪秀全具有强烈的民主革命思想B.洪秀全已看到内外勾结的趋势C.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D.洪秀全幻想与洋人合作25、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一条为“嗣后大清大皇帝与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1840年2月,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在《对华条约草案》第一条中也有“享人身、财产之完全的保障与维护”的规定)对此条款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A.是国际条约文本格式的体现B.表明英国想同中国保持长久和平关系C.体现了英国对人身权和财产权的高度重视D.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26、“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这副对联应该反映了哪一派的态度A.洋务派B.顽固派C.维新派D.革命派2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28、袁世凯为笼络康有为,召他主持清史馆。康有为辞道:“我若修清史,则袁世凯首为罪人,如此必不为所容,因此不可赴任。”以下各项是对这一材料的推理分析,其中符合史实的是A、康有为具备优秀史学家的道德B、康有为反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C、康有为惧怕袁世凯的权威D、康有为不能原谅袁世凯逼清帝退位29、从国民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心,依次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其中实现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成功转移的直接因素是A.北伐战争的胜利B.抗日战争的胜利C.红军长征的胜利D.解放战争的胜利30、《全球文明史》中写道:“在1914年的前不久,一位欧洲银行家试图推测欧洲主要国家的稳定前景,以便可以为将来进行明智的投资。他选择了3个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到1920年,他所有的赌注都失败了。因为他选择的3个国家都全部或部分地解体了。”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一战前的欧洲A.银行家投机、投资极端谨慎以避免损失B.民主思想并没有充分地深入民心C.帝制不符合当时欧洲发展的时代潮流D.保证国家稳定的前提是强有力的君主31、中国、苏联结束30年的论战、隔离、对抗,决定实现关系正常化,但两国最高领导人见面,究竟施行什么礼节,引起世人关注。原来,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领导人见面,总会互相拥抱、甚至亲吻对方的脸颊。结果现在中苏两国领导人的见面礼节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握手”。这表明A.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B.美苏争霸导致苏联即将解体C.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D.中苏关系还待进一步改善32、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图中周期⑤凸显了“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是A.“美元帝国”形成B.罗斯福新政C.美国独立D.“冷战”开始33、曾任陕西督军团长、后任直系军阀师长的胡景翼在1919年6月的一篇日记中写道:“此举或顺天意也,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曹等数人,人怨极矣,天岂有不愿者乎?”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这段日记有助于判断北洋军阀对五四运动的真实态度B.这段日记表明当时的胡景翼是具有爱国心与正义感的C.这段日记表明胡景翼很大程度上受到中体西用的影响D.这段日记表明胡景翼代表的直系军阀与北洋军阀决裂34、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指出:“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历史的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以下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苏美争霸与苏联解体B.1989年东欧剧变C.1990年两德走向统一D.“日不落帝国”建立35、2011年1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施瓦布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