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构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保护伞”——学会自救自护,加强自我保护,预防违法犯罪【时政背景】1.目前,我国有3.2亿未成年人,其中600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和3000万农村流动儿童。随着社会发展变革,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不断优化,但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2.2014年7月20日,由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广州市志愿者联合会主办的“青春自护·暑期安全”2014年广州市未成年人自护教育系列活动在广州市荔湾区东沙街南漖文体广场举行。3.2014年9月26日,昆明市明通小学发生学生踩踏事故,事故原因是先期下楼的学生在通过临时放置于午休宿舍一楼过道处的海绵垫时跌倒,后续下楼的大量学生不明情况,继续向前拥挤造成相互叠加挤压,导致学生6人死亡、26人受伤。4.2015年2月4日,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由民政部门提起的一起申请撤销法定监护人监护权案件,并当庭作出判决。据悉,该案是全国首例由民政部门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案件,也是全国首例适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联合颁布并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的案件。5.2015年4月5日,南京市公安局发布通报称,今年3月31日,男童施某因未完成其养母李某布置的课外作业,遭到养母李某用抓痒耙、跳绳抽打及脚踩,致使施某双手、双脚、背部大面积出现红肿痕迹。经法医初步鉴定,构成轻伤。警方已于4月5日对涉嫌故意伤害的李某依法实行刑事拘留。6.2015年4月20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指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年龄趋于低龄化。此外,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心理状况非常不容乐观。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犯罪仍是严重的社会问题。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趋于低龄化。对14~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调查结果显示,约35%是16岁犯罪,31.2%是15岁犯罪,14周岁未成年人犯罪所占比例有所增加,达到20.11%,而在2001年,14岁未成年人犯罪比例为12.3%。【考点链接】相关考纲知识要点1.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2.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知道基本的自救自护常识。3.正确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发展自我控制能力。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4.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1.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心理矛盾,掌握克服青春期烦恼的方法。2.懂得如何珍爱生命,面对危险,知道自救自护常识。3.知道盲目从众的危害,学会明辨是非,学会正确选择。4.认识社会生活中的不良诱惑,掌握抵制不良诱惑的1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5.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6.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7.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方法。5.我国法律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6.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含义、内容、作用等。7.面对不法侵害,青少年要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与技能。8.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做守法公民?【命题示例】1.青少年应该掌握哪些必要的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如何自救自护?青少年要掌握必要的自救自护常识,如地震、火灾、踩踏等灾害的防护。同时还要注意:①独自在家时,不给陌生人开门;不沉迷网络游戏,不浏览内容不健康的网页。②遇到雷电、暴风雨不在树下躲藏;遇到大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远离危险地带,及时求助。③遇到不法侵害,首先保全生命,然后择机逃脱、报警。④遇到紧急情况,及时拨打报警电话,并保护好现场和物证等。2.青少年如何正确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避免盲目从众?①青少年正处在好奇、好动、好学、好模仿的时期,对很多问题都感兴趣。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好奇上,还要善于将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同时,我们青少年的自制力不强,要克服猎奇心理,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