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做到“六化”胡晓明随县万福店中心学校【摘要】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做到六要:有效教学常态化,教学研究常规化,教学合作制度化,服务意识常识化,学识魅力个性化,乐观心态固有化。【关键词】教师成长六化为什么现在有如此之多的学习途径而教师并不积极学习?为什么现在的师生感情不再那么纯洁,甚至缺失?为什么教师的学历在提高、教学设备在完善、教学手段在不断丰富、教学理论和方法更加先进,可厌学的学生们越来越多?为什么,教师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在不断提高的今天,教师厌教现象却越来越严重?……教师的职业倦怠,不排除当今社会转型期间社会的浮躁的影响,教育职业社会地位的明升实降,但更多的是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完全消除计划经济的思维束缚,我们的教育受到功利主义的浸染太深,所以我们的教师群体跌落在欲望和失望的矛盾交织的深坑。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规范,人本意识的大力彰显,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意识的明确规范,原来教惯了书的老师们现在觉得工作越来越难,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越来越累。怎样面对教师这个特殊职业的需求?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措施,使我们的教育工作能教出成效、教出水平、教出特色?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并不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时代的发展给这个千古命题注入了新的内涵。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有效教学常态化每个老师在工作过程中都面临着这样的一些问题:(1)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对学校的目标定位都非常高。(2)学校对教师的工作要求非常高。(3)校际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教学竞争非常激烈。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素质教育的“减负”措施的逐步到位。一方面要出好成绩,另一方面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都受到严格的限制,这样留给我们的唯一的出路就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致使有效教学常态化。在大家印象中,总觉得只有上公开课或示范课的时候,才能耐下性子,开动脑筋,仔细推敲,认真琢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其效果力臻完美,效率力争达到极致。平时上课,总有“至于吗?”的感觉,所以,“上课拿本,下课走人”成了习惯,“坐办公室聊天,走进教室骂人”成了常态。其实我们都知道“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的道理。教学成效的取得都是靠平时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积累、每一天的落实到位形成的,在教育竞争激烈程度白热化的今天,只要你某一天稍有松懈、对学生的巩固落实没有抓到位,只要你在某一节课上的某一个环节没有到位,都可能导致最终的差距。所以我们当老师的,必须追求有效教学的常态化,把每天的课都当做公开课来上,把每一天的教学反馈落到实处,把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天中出现的差距都及时补上。只要注重平时每个细节都到位,教学成果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二、教学研究常规化为了确保平时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节课的精准、高效,我们只有对每一节课,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研究,并使这种研究经常化,习惯化,常规化。我们不能因为要写一篇论文,或者是要上一堂示范课,才来“临时抱佛脚”,恶补一些相关的知识要点,或是研究一些新的教育理论。这种“临阵磨枪”的效果必然是“过后忘光”。我们的教学工作需要的是每一天的高效和落实,教师的成长也是需要每一天的营养补充,所以我们的教学研究工作一天也不能懈怠。教学研究不是作秀,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而是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静下心来,研究我们的学生,研究我们的教材,研究我们的教法。怎样使每一堂课生动有效,设计怎样的例题最有典型性,筛选怎样的练习才会优质高效,怎样与学生相处才会让学生因喜欢你而喜欢这门功课,怎样给学生培优补短效果最好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每一天都要面对的常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研究透了,我们才能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有利于老师自身成长成熟。三、教学合作制度化说到有效教学的常态化和教学研究的常规化,有些老师可能会觉得这样必然会使教师的压力太大,工作太忙,不累死才怪呢!是的,这样做确实会使教师的压力更大,工作更累。但是它有一个化解的办法,那就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