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孩子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一)表扬过多太多的表扬会给孩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挫折、内疚感。如父母总夸孩子“太聪明了”,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孩子就会产生深深的自责与沮丧,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击。热点推荐: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因此,父母最好就某件具体的事情表扬孩子,如“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很好!”(二)提问过多由于迫切地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许多父母往往一等孩子放学就问个不停,“今天老师有没有提问你?”“数学考得怎么样?”“都和谁一起玩儿了?”……太多的问题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落个“讨厌鬼”的名声。有效的做法是进入孩子的世界,更多地和他们一起游戏、聊天,在不经意中,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许多秘密。(三)命令过多“写作业去!”“把电视关了!”……过于频繁的命令容易使孩子“充耳不闻”,当孩子经常对这样的命令无动于衷时,父母就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在孩子眼里的信誉了。(四)否认感觉这是许多父母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当孩子说“妈妈,我怕,打针很疼”时,父母经常会安慰说:“宝贝,没关系,不疼的。”这样只会使孩子感到委屈与恐惧。较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宝贝,妈妈知道,打针是疼,可是打完针后病才能好。”意识到自己得到理解后,孩子的感觉会好些。(五)呵斥和嘲笑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某些家长会大声呵斥,“笨蛋!木脑瓜!”这种做法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严重的伤害。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而不就人提出批评。(六)不以身作则当孩子在外边和人打架时,父母又打又骂的态度会使孩子在内心产生强烈的不满,“不让我打架,你们怎么还打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已威信扫地。教育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1、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家庭教育的特点是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由于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以身示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施加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老师的一堂课、一次谈话更加具体、生动、形象,教育也更加深刻得多。所以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因此,父母在家的言行,一举一动都应该是有效的示范,才不会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2、别老是“人家孩子怎么、怎么的”父母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年龄特征是指一定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及特点。个性特征是指每个孩子各自具有的性格特点,如有的孩子性格外向,活泼好动;有的则性格内向,偏于腼腆、安静。因此,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父母应学一点儿童心理学知识,应该经常注意观察和研究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其所思、所为及其心理需要。在家教过程中,千万不要用“人家孩子怎么、怎么的”来衡量自己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3、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一样有自尊心。有些父母从未意识到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一味求全责备或轻视孩子的点滴进步,在不经意中就伤害了孩子。自尊心受到损害的孩子,在发展中必然产生心理障碍,如自卑感和对抗心理等。因此,父母必须时刻注意尊重孩子,保护并培养其自尊心。在生活、学习中,注意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和鼓励。对于孩子不及他人之处,不责备,不讽刺,可用其他长处来激励孩子。4、从小教起,从小改了。小学时期是孩子身心发展最迅速和最基础的时期,此时可塑性大,培养良好的品德及性格最易取得成效。同样,若是在婴幼儿时期形成了某种不良行为习惯,纠正也最容易。但是,如果错过了幼年时期再进行教育,难度就大得多。当前,有些中小学生行为品德上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幼儿期缺乏良好教育或教育不当所致。5、决不为孩子护短。每个孩子都有优缺点,但有不少父母只爱听表扬和赞颂之辞。如果有人批评自己的孩子,往往很不高兴。当自己发现了孩子的缺点,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为孩子隐瞒。有的父母还想方设法为孩子开脱、辩解,甚至指责别人。其实,这不是爱护孩子的正确做法。一则由父母护短,孩子会有恃无恐,变本加厉。二则别人不再反映情况,不利于父母全面了解孩子。但孩子的缺点是客观存在的,总会表现出来。孩子的短处往往是越护越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