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教师博览》有感廖娟题记:一个优秀的教师,不能局限于只读专业理论书籍。博览群书,才会让教学更加得心应手。那天要回老家,想着坐近三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实在难熬。看到桌上有本《教师博览》,便带上了。汽车缓缓启动,带上耳机,伴着悠扬的钢琴曲,从手提袋里拿出了它。首先映入眼帘的封面插图就让我感到一种亲切,金秋黄昏的树林中,一个气质高雅的年轻女子正坐在一棵树下,端着一杯咖啡细细阅读,神情是那样的怡然自得。再看这样的两行文字:以广阔的视野看教育,用教师的眼睛看世界。“立足教育,面向社会,博采中外,荟萃精华”是本书的宗旨。迫不及待地翻开目录,发现书中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关于教育前沿咨询的栏目“视野”,有关于各个领域的名家名人介绍栏目“人物”,有关于国外教育专访的栏目“瞭望”,有关于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手记栏目“耕耘”,还有关于人文、科技、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虽然知道在车上看书对眼睛的危害,可实在无聊的我忍不住贪婪地翻阅起来。《从日本孩子的作业看日本教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作为教师的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但是,在付诸于实践中时,中国的教育还存在这很大的差距。在日本,无论是父母还是学校,都十分注意培养一个“观察和思考型的孩子”,他们喜欢通过观察生活和参与游戏,引导孩子的学习自觉性,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独立学习法,日本教育家将孩子0-10岁的这段时间,称为“加速时间段”,并告诫父母们在孩子的“加速时间段内”,一定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要注意在生活和游戏中寓教于乐,真正培养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为10岁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这样,孩子们才会随着成长在学习中展开翅膀,一鼓作气地加速、离地、飞行。联系中国正在进行的新课改,我们需要努力改革的方面还有很多。如果不真正让一线的教师从思想上转变认识,一切都将成为一句空话!《学生,老师永远读不完的书》,这是小语特级教师孙双金的一个教学案例。描述了孙老师2001年10月26日在江苏讲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一个叫黄菲飞的女孩在课堂提出令人拍手叫绝的三个问题:1.“课文第二小节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现。'第五小节又说'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头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我的问题是:前面说说必须'纹丝不动',后面作者怎么能'扭转头一看',这样做会不会被敌人发现呢?”2.“燃烧弹烧着以后,为什么只烧邱少云一人,而不烧'我'和其他战士呢?”3.“课文第九小节写'黄昏时候,漫山遍野响起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其他人是怎么知道邱少云被烧死的呢?”三个问题孙老师都通过巧妙引导,让学生自己通过细读课文找到了答案。不过,通过这节课,孙老师也深深地感叹:学生可畏。可畏之一:他们能发现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可畏之二:他们补迷信教材,不迷信权威,敢于向书本和教师挑战。可畏之三:他们不仅能提出教师提不出的问题,更能回答教师回答不了的问题。谁说学生不如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善于思考的学生,睿智的老师,汇集成精彩的课堂。书中还有很多让我读后还想再读的文章,这里就不一一的列举了。《教室博览》,初次邂逅就让我深深地喜欢上了你。读书是幸福的事,读书人是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