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博览》有感 心灵的港湾 ——读《教师博览》有感 罗嗣金 细数算来,订阅《教师博览》已有二十多年了。我的案头书不多,常备的就数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教师博览》三种。每天能够支配的时间真的十分有限,有这三种书,我认为足矣。 读大学时,老师经常说大家要博览群书。那时时间充足,自己支配的时间多,所以什么书也看。文学、军事、体育等不一而足,经、史、子、哲凡能借的都看。我爱好不多,除了喜欢下下棋,主要就是看书了。大学几年,看了也有二三百本书。现在回过头看一下,真的非常惭愧,工作二十多年看书的数量竟然和大学差不多。 我不能以没有时间看书找借口,但农村学校教学任务重确是事实。大学毕业后,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老少边穷地方去,到农村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我们一腔热血。当时我们政教共有 130 名毕业生,有 120 多名到了农村。 我分到的也是一所边远的农村中学,说是中学,其实早是一个农场,叫"五七干校",只两幢土坏房,一幢老师和学生住,一幢做教室。当时我们算是最高级知识分子了,同我去的还有一个数学系的高材生,我们算是这所学校的最早两个大学生,学校里也还有两个早期师范生,其他的就是民办老师和代课老师以及转了正的几个民办老师。在这所学校,除了物理化学被数学系同学长期"霸占"外,其他的学科,没有我没上的,并且都是毕业班。那时一个星期有一天半的时间休息,但记忆中很少有休息日,因为这一天半要躲在学校用钢板刻试卷印试卷,当时的试卷是要用手工油印完成的,一个周末包出好印好题算是不错的了。每周基本课时在二十节,一天至少三节课,包备课,改作业和辅导几乎没有什么空余时间了。 那时我们的工资基本上一个月 90 元左右,伙食费在 50 元左右,除了零用能存下 30 元就算非常不错的了。我们几个外地第 1 页 共 2 页老师平时就在学校忙教学,忙得昏头转向时倒也没什么,可怕的放五天以上的长假,那时没交通工具,客车两天来一次还不一定碰得上,何况还要走一段山路。自行车是最好的交通工具,我的第一辆自行车就是我存了一年工资买的,200 多元的大桥杂牌自行车。 长假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空虚,空虚的最好办法当时的情况和条件就是看书。糟糕的是当时这所学校根本没有图书室,这会让人不得不想起大学的美好。当时的条件再差,图书馆的藏书还是丰富的。原来学过的冗长繁杂的大学课本又再次成为我假日的挚友。 不知什么时候偶然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