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生命在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扮演什么角色,对学生的成长有哪些影响?身为班主任应该思考什么问题?谈谈我的一点体会。一、教育是什么——生活我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女儿,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当地最“优质”的学校里读书,而且始终牢牢占据着“尖子生”的位置。高中毕业后,如愿以偿,顺利地考入一所名牌大学。她给家长带来了自信,给老师赢得了荣誉。旁人羡慕的眼光让老师和家长都很有面子,邻居和亲友都拿她做榜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朋友的女儿读大学一年后,春节回家度寒假,正月初六,家人知道她到车站买返校的车票了。她独自一人爬到了正在建设的一栋11层高楼,从楼上跳下来了,没有等得及送到医院,她的生命已经结束。如花般的生命了解了,留给家庭和亲友无限的悲痛。这个故事深深迪刺痛了我的神经,触动了我的灵魂,让我不得不重新慎重迪思考这个问题:教育是什么?从传统的眼光看,朋友的女儿是优秀的,以应试的价值观去判断,教育是成功的。然而没有了生命,这样的优异和成功又有什么意义?痛失爱女的朋友擦干自己的泪水,开始探究女儿的死因。不得不佩服这位朋友的毅力,他终于找到了女儿生前两位最要好的朋友,和他们建立了联系。通过交流,迷雾逐渐拨开:朋友的女儿在小学和中学都是太优秀了,她有强烈的追求理想和目标的意识,并且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升入名牌大学后,她迷茫了,没有了追求,没有了目标,一向要强的她找不到了生活的北。灵魂迷失了方向,找不到了回家的路。她感到生活的空虚和无聊,选择了这种“自我了结”的方式。升入名牌大学,曾经是多少人的梦想。在小学和中学,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考入名牌大学,这个“辉煌”的目标支持着她,是她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这个目标一旦实现,现实并不像理想那么美好。又没有更高级的目标引领她,失去了信仰也就没有了力量,她感觉不到生活的美好意义,便以这种平静的方式告别了生她、养她、给她无限遐想又让其无限失落的世界。教育是什么,全国优秀教师万平曾经这么说过,生活就是过日子,教育就是把日子往好里过。青少年时期占人的生命的四分之一,青少年时期幸福不幸福,直接决定了人生幸福不幸福。生活就是过日子,学生是自己的生命的主人,学生有理由充分地享受自己的生命。教育要尊重孩子的生命意识,就应该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享受生命。而不应该把那个冷冰冰的数字作为唯一追求的目的。让学生学习知识很重要,但是培养学生的习惯,让学生有宽广的胸怀,有健康的心理更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人们都喜欢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赞美老师,李镇西老师大胆迪提出了疑问:“谁有资格做灵魂的工程师?”我非常赞同李老师的观点,教师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塑造别人的灵魂,学生的灵魂是不可以塑造的。教师的作用就是影响,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这门功课,爱上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和幸福,使生活更有质量,生命更有意义。享受今天,并且更好地享受明天。二、打铁尚需自身硬——学习正己才能正人。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浅薄。我整日忧心忡忡,唯恐自己的无知使本来可以更加聪明的孩子变得愚笨。于是,我发奋地学习,读书。坚持每天读几页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综合科学,无不涉猎。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常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识。揣摩名师案例,从中学习经验,强本固基,本立道生,减少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工作的艺术性。好读书,不求甚解。并以此种生活方式去影响和感化孩子,让孩子喜欢上读书。每学期我都要给学生推荐好书,并发动学生告别零食,购买自己的心仪的图书。组建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有书可读;指导学生读书,让学生学会读书。无事生非,学生喜欢上读书了。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惹是生非了,老师也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应该做的事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孩子的精神得到了滋润,思想得到了熏陶,情感得到了陶冶,灵魂得到了洗涤,人格得到了升华。孩子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孩子的心田播下了读书的种子。充实,是感受生活的意义、享受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一条重要的生活途径。师生共读,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那是一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