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父亲为救儿子不顾生死的父爱亲情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对父亲为何了不起。2.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3.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词语2.观看地震视频。二、品读感悟1.自读课文,读中感悟:(1)文中的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找一找文中描写父子的哪些句子令你感动?用笔画下来,写一写是什么让你为之感动。2.班内交流。(1)文中的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学生说,并板书。(2)文中哪些句子感动了你?说说是什么让你为之感动。指名说。学生汇报:(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A.引导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B.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评读,齐读。)(3)重点品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1>对比阅读,时间感悟为什么作者不直接从36小时写起,而要从8小时一点一点写起,作者的用意何在?A.这样更能体现父亲挖的时间长。B.这样更能体现父亲挖的艰难。2>创设情境,语言感悟师:“没人再来阻挡他”从这句中你读出了什么?A曾有人来阻挡他劝说过他,现在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了。师:哪些人曾来阻挡他,是怎样劝说的?A.有些人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B.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C.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师:也许是这些好心不足以全动这位父亲,让我们再来阻挡他。师引读师:从这些人的劝说中你有读出了什么?生:父亲此时的处境很危险。师:父亲会遇到哪些危险,面对这些危险父亲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让我们的想象慢慢靠近父亲,写下来。指名学生读自己写的内容。师:所有人都知道父亲此时的处境很危险,难道父亲不知道吗?(生:知道)可父亲依旧拼命地挖着。为什么这些人不再阻挡他?生: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希望了。生:因为他们觉得这位父亲精神失常了。师:此时的父亲被人误解,他孤独无助。父亲两天一夜没有休息,他疲惫不堪。可这对他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被埋在废墟下的儿子。忍着误解与疲惫,他依旧挖着,他挖了......(生再次感情朗读。)3>激发想象,外貌感悟师:此时的父亲孤独无助,疲惫不堪,已然成了这个样子。(生接读)师:读了这段话,哪个词语深深刺痛了你的心?这个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生:“血丝”,他让我想到了父亲已经很久没有休息了,眼睛已经通红了。生:“破烂不堪”,由于父亲长时间的挖掘和跪着,衣服已经被划的破烂不堪了。生:“血迹”,我想到了父亲肯定受伤了。师:你看到父亲的哪些地方有血迹?是怎样造成的?生:父亲的手上有血迹,父亲在挖掘时,玻璃瓦砾的碎片划破了父亲的手。生:父亲的膝盖上有血迹,父亲是跪着挖的,挖了36小时,也跪了36小时。生:父亲的背上有血迹,石头和瓦片砸破了父亲的背。......师:正如同学们所感受的那样,父亲疲惫不堪,孤独无助,伤痕累累,可父亲依旧没有忘记就自己的儿子,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呀!带上这所有的感受,请你再来读。生再次情感朗读。4>质疑朗读,感悟平凡的爱师:是什么让父亲为了救儿子不顾身心疲惫,伤痕累累以及他人的误解?指名说,引入重点句: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师引读。5.总结学习人物描写方法文中哪些感人至深的句子是围绕父亲的哪些方面来描写的?时间语言外貌动作三.情感升华,感悟生活。出示课件.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位父亲的故事和一个手机短信的故事.有学生自主读。四:小练笔师:当灾难来临的时候,父母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这样的爱如此伟大,如此炽烈。可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