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具在《科学》课教学中的使用金堂县赵镇杨柳小学刘继昌学具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在科学课的探究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价值的学具是形成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基础和关键。同样的学具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不同,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也会不一样。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目的、内容、方法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合理地应用学具,使其真正有效地为教学服务。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使用好学具,使其充分发挥优势,是每一个科学课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谈几点体会。一、学具的使用应为研究课题服务学具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应该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重心。在没有学具袋以前,教师总为准备学生的实验器材伤透脑筋。现在,虽然有学具袋,但在其使用过程中要围绕研究课题进行,避免学具使用过滥现象。每只学具袋内装有好几个小的实验器材袋,每个小的实验器材袋都有好几个实验器材。实验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研究的课题,然后确定实验器材,不要过多的器材,否着学生容易搞混搞杂。在五年级科学学具袋内装有小车零件、橡皮筋、回形针、粗线、气球等。如在做“我们的小缆车”这个实验,开始研究“怎样让小车动起来”的时候,由于教师没有出示要求的器材,有学生竟然把回形针装进气球里,然后做实验……后来经过引导,学生很快明白过来并改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每次学生开始以前,我都会先让学生明白应该选择哪些器材为这个实验的研究课题服务。二、学具的使用要促使学生“做中学”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他强调:教学中应注重儿童直接经验的掌握,教师应积极地鼓励儿童去实践,去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整个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应用学具,做一些科学小实验,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在做中求创新。如做在绿豆发芽的实验中,一个学生在做完绿豆发芽的对比实验后,把发芽的绿豆芽种植起来。他把绿豆芽放入一次性杯中,覆盖一些泥土。当绿豆芽长到第三天,那位学生再将杯子横放,观察绿豆芽的茎向哪个方向生长。一星期后,他拿着这么一杯“奇特”的豆苗,出现在我的面前,津津乐道地讲起了他的发现。当时我的内心特别激动,是学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们能利用这些简易的材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探索科学,真正做到了“做中学”。三、学具的使用需要把握好时机学具的展示,在时机上要恰到好处,过早地暴露学具,容易打乱教学节奏。现在由于每个学生都拥有学具袋,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应该明确纪律,学生只有听到教师口令“开始”,才能从学具袋中拿出器材开始做实验。为了提高效果,学具的使用最有利的时机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急待解决,又苦于没有解决的办法,产生动手做做的渴望时,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自己探究,找出答案。如在教学“潜望镜的制作”活动过程中,学生在看完我和另外学生用两块平面镜演示“二次反射”后,都异常地渴望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时再让学生从学具袋内那出潜望镜的制作材料,简要地说明制作步骤,学生马上领会,并快速地制作好潜望镜。本节课,学生不仅较好地制作出了潜望镜,而且还拿着潜望镜进行观察活动。合理地使用学具,既让学生的学习技能得到了培养,又使教师的教学意图层层递进,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对新旧知识的联想整合,组成了新的信息体系。教师要充分发挥学具在教学中的作用,使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知识、用知识的兴趣,进一步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他们动手、观察、分析、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小学科学课中教具、学具多样性的应用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的科学教师,相对于以往的常识课教学,最大的感受就是:上科学课难,上科学课累。为什么广大的科学教师会有如此的感受呢?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不难知道,最大原因在于科学课中安排了大量的学生自主实验。教师之所以“难”,是因为要上好一节科学课,要根据教材去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