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发展十年(下)西南大学宋乃庆2012.4提要二、数学课标(实验稿)的修订三、数学课标(送审稿)的审议二、数学课标(实验稿)的修订(2005.5-2011.3)(四)数学课标修订的主要方面(五)课标(送审稿)的主要特点1.前言总目标学段目标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行为动词的分类实例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新增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5.附录体例与结构课程标准体例与结构方面的修改重新撰写“前言”部分:增加了数学课程性质的阐述;修改了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整合三个学段的“实施建议”:三个学段统一撰写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将案例等统一放入附录:将课程目标中的“术语解释”和内容标准中的“案例”统一放在附录中。(四)数学课标修订的主要方面1.前言总目标学段目标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行为动词的分类实例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5.附录(五)《课标(送审稿)》的主要特点对“统计与概率”做了较大调整,使三个学段学习内容的层次性更加明确。在继承“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修订稿第三学段设置了供选学的内容,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增补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案例,并对案例的教学功能等进行了较详的阐述。三、数学课标(送审稿)的审议及修订稿的出台(2011.3.28-2011.5)(一)审议前期工作及专家组介绍(二)审议过程(三)审议修改稿的主要进步(一)审议前期工作及专家组介绍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对数学课标(送审稿)的意见2010年年底至2011年年初,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对数学课标(送审稿)的意见和建议。此次意见征集范围非常广泛,共涉及全国16个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10多个省(市/自治区)、10家出版社及国家基础教育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共收集意见1000余条,这些意见为送审稿的进一步修订提供了很好的基础。1、前期工作2、专家组介绍宋乃庆(组长,原西南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导、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恭庆(组员,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高等学校数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心主任、多次连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严士健(组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兼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评议组成员)顾泠沅(组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全国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特级教师)孙晓天(组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全国小学数学课标教材审查组组长)王利民(组员,西北师范大学校长、教授)杜鸿科(组员,原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唐盛昌(组员,上海中学校长、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吴正宪(组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二)审议过程第一环节(2011年3月28-31日):集中审议,形成标准专家个人审读意见第二环节(2011年4月1日—3日):通讯审议一,形成第一轮审议修改意见第三环节(2011年4月4日-6日):通讯审议二,形成第二轮审议修改意见第四环节(2011年4月16日—18日):审议结论及专家个人投票第五环节(2011年5月—):教育部和国务院审定通过(三)审议稿的主要进步1.进一步降低了估算等课程内容的难度2.修改并精简了案例,突出案例的示范性3.对课标的语言表述反复推敲,使语言更科学和规范1.前言部分的修改——数学观实验稿修订稿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