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一颗平等心走进学生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今天,当我再读陶先生的这段话,感触颇深。我想,从某种意义上说,陶行知的伟大正是在于他对学生真诚的平易亲切。正是这样真诚平等的态度,不但使先生赢得了他所有学生的由衷爱戴,也不仅使他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更重要的,是使他心甘情愿拜学生为师;他也因此成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而且也成为无数孩子及广大的平民百姓最真诚的朋友!现在,新课程标准也对从事教育的我们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转换教师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这些都在要求教师与学生相处要真诚平等,即带着一颗平等心走进学生。当我们带着一颗平等心,走进教室,走进学生,你便会有柳暗花明又是一村的感觉。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回想自己的教学,当我和学生是朋友的时候,当我以一颗平等之心处于他们中间的时候,恰恰是我教学最流畅的时候,也是自己最满意的时候。学生是我的老师,我以他们为师。在教学《太阳是大家的》一课时,使我对此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是一首诗歌,读起来非常简单,蕴涵意思却是非常深刻,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全世界人民和睦相处,人类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同时还要体会课文拟人化的写法。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求是偏高的。“西边天上的朵朵白云,变成了红彤彤的晚霞,从东山上升起的太阳,到西山上就要落下!”在学习这第一段诗歌时,我本打算读一读很简单地交流一下读了体会到什么,就过了,课文的重点是下面的三段。刚开始交流,小朋友的回答就让我大吃一惊。“老师,我从这段话的到西山上就要落下!这里读出了不舍,太阳公公舍不得离开大家!”还有这层意思,我备课时却没有想到的。我便引导:“朱春斌小朋友真会读书,还读出了不舍,我们请他把不舍的语气读出来!”接着,我又说:“我们还能从哪些地方读出不舍?”小朋友的发言多了,有人提出,还应该是大家也舍不得太阳。学生的回答让我惊喜,我告诉自己不能让这个机会溜走。于是我请他们说出各自不舍的理由,并用朗读来表达。接下去,精彩的答案不断,有人体会到,太阳公公帮助了大家,她把快乐带给大家,自己也很快乐,所以舍不得走。这是多好的回答啊,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意思,被他们那么深刻的理解了,我高兴。有了小朋友自己定下的感情基调,课文接下来的学习是那样顺畅。在第二段课文的学习时,沈敏达第一个举手说到:“我从这段话的三个她,体会到,太阳公公就像是人类的妈妈,她爱每个孩子,把快乐送给地球上的每个人!”“老师也没有想到哦,向你学习!”这又是一个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过的地方,也是课文的难点,没想到学生是那样聪明,一下子就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课文的中心。这时的我只需顺着他们的思路,引导读课文感悟,想象说话:“那么,太阳公公爱把快乐送到了哪里,送给了谁?”可以说,都是由学生自己在读,在思考。(但我这样说时,他们马上提醒我说错了,应该是太阳妈妈。从他们认真的神情,我知道,他们已经进入了课文的情景,我高兴。于是我在学生偶尔说错太阳公公时,也会和学生一样认真地纠正。)课堂中的学生让我惊讶,也让我为他们骄傲,我要以他们为师!当我以一颗平等之心处于学生中间时,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在备课时要学会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生活为孩子演奏的乐曲,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孩子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从学生的角度想一想,根据学生实际设计自己的教学预案。这大概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吧!学生是我的朋友,我以他们为荣。前几天,因为去叫一位老师听课,到她教室时不小心把脚扭伤了。当场就肿了,没法下地走路了。于是这几天的上班,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痛苦。不能走路,意味着我只能选择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