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小组讨论的是与非语文组王世云小组讨论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原因是,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单一的“授—受”的过程。学生通过自主讨论的学习,在合作互动中创新,极大地解放了思想,而且课堂气氛活跃。然而,从我进行的几次小组讨论来看,有些小组讨论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完全是调节课堂气氛,为讨论而讨论,只是表面上的热闹。这主要体现在:1.学生层次不同,这组没讨论好,那组已经结束。2.小组中有些学生或装样子,或处于袖手旁观状态,并借机说废话。3.讨论时间不够或过多,很难实现预期目标。4.有些发言的同学拘谨胆小或语言表达力差。5.教师不能对讨论结果及时点评、总结。6.教室吵闹,有时被检查人员误认为是课堂纪律差于是,我就困惑了,不讨论呢,总觉得课堂教学不活跃,死气沉沉;讨论呢,不好把握度,容易顾点失面,,纪律差、费时,做形式。前后桌四人转一下成为小组,或简单的分成几个小组围圈讨论。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策略都不是万能的,小组讨论也是如此。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适合开展讨论学习,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开展小组讨论?第一,自读课文,师生兴趣不大的课文,可以多多施行讨论法。第二,重点讲读课文应慎用,所讨论的问题要精,人物形象和多个主题可讨论(如你如何评价愚公?怎样看待陶渊明消极遁世的思想?)。第三,从文章体裁上看,文言文、古诗词已成定式,应少讨论;抒情类散文重在赏析,也不适于讨论。现代文、外国文应少讨论,因为距离学生时代过远或文化背景过宽;议论文、杂文、科技文等闪烁思想之文应多讨论交流;而当代文、“时文”则不妨多加研讨。讨论交流可以活跃思维,通过相互间的激发和启迪,达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目的。怎样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第一,正确把握讨论的主题。选择讨论的主题,一是学生感兴趣并富有实践价值的。如果教师的问题肤浅或不切实际就会无端地空耗学生宝贵的时间,出现“有题无议”或“有议无质”的现象;二是存在意见分歧,能展开讨论的。所提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案可能是已有的结论,但更多的可能是没有定性结论或具有多元发散性的。讨论前,教师要提出讨论的题目和讨论的具体要求,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或参考材料。当然,问题也可来自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后认真阅读课文,积极思考,提出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适合讨论的由组内收集起来讨论。第二,话题少而精。课堂时间相当宝贵,如果一堂课多次开展小组式讨论,势必花去大量的时间,有些教师设计了多个讨论主题,为了争取时间,往往讨论才一两分钟,就匆匆收场。第三,合理编组,分工明确。小组讨论尽量把相互之间比较喜欢,而性别、个性、兴趣、学习基础等存在差异的学生分成讨论小组,一般以4—6人较为适宜,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在讨论中的焦虑感等消极因素,教师首先要指定一名组长,指导他如何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给每个成员分配角色,使学生“人人参与”。此外,要让学生懂得讨论的要求,不但要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还要善于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学会认真分析思考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同时记录讨论中有价值的东西。第四,提供足够的时间。包括准备时间和讨论时间。需要预先查阅资料,课堂上能及时找到答案的问题也应留给充分的自我思考时间;讨论必须进行到各小组都基本结束为止。讨论时间太仓促则使讨论流于形式,失去实效。第五,发挥教师的调控作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的学习的伙伴,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把握介入讨论的火候。实践证明,教师介入学生讨论过多或保持沉默均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说的越多,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力越大,给学生带来的依赖心理越强;保持沉默,容易使讨论陷入僵局。在自主讨论开始后的过程中,教师要少说多听,当出现混乱局面时,教师要有组织课堂的能力;对于出现未曾意料的分歧,教师要随时做出判断,因势利导,使之成为有益的讨论。要鼓励多数学生发表意见,避免少数学生独占发言机会。教师参与:创设情境———精导妙引———总结点评第六、正确评价讨论结果。讨论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