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时计时法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将各种经验系统化,形成较明确的“日”的时间感受。2.结合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个时刻,能正确地进行普通记时法(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换算。3.引导学生感受人类探索时间知识的历史历程。教学重难点:“日”的时间观念的建立。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交流熟悉,观看小品《不差钱》的片段。一、造“时间尺”师:小品里,小沈阳说“眼一睁眼一闭,一天就过去了”,这里的“眼一睁”和“眼一闭”分别说的是什么时候?生:眼一睁天亮了,是白天,眼一闭是晚上。师:白天与夜晚的自然现象和我们居住的地球的运动有关。请大家看大屏幕:地球在围绕着太阳旋转的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被太阳照到的时候就是白天,照不到的时候就是夜晚。早在好几千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发现了白天和夜晚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因此把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合在一起称为一天。但那个时候,只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你觉得能说清楚确切时间吗?师:因此,人们想了很多法子来测量时间。比如说用日晷测太阳下物体的影子来定时间。那没有太阳的日子里怎么办?所以又发明水钟、滴漏直至钟表(课件中出录相应的图片)。有了钟表,测量时间就精确多了,所以,现在人们问一天有多少时间,你肯定说——?师:对。虽然地球自转的速度和角度都有变化,但长期看,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3小时56分。为了方便,大家约定一天有24小时。师:我们已经认识过了钟表,都知道一般的钟表面上都有12个数。这两者不是矛盾了吗?生:老师,不矛盾,钟表上的时针1天转两圈的。(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转两圈。)师:要知道一段时间有多长,我们用钟表来记时。但说起“有多长”的测量,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尺子。今天我们也来造一把这样的“时间尺”。把一天时针转的两圈刻度,分别取下,拉直,就得到了两把短尺。师:既然说是尺,就得有刻度。这里最后的刻度线上标12(课件分别显示刻度12),大家都没有不同意见。那起点处呢?生2:钟表上没有0,最小的刻度是1,所以标上1。师:哈哈,钟表上最小的数是1,起点处就标上1,那就上当了。看看我们的学生尺(举出学生铅笔盒里的学生尺)就明白了。生:起点处应该标上0,不是1。(随学生回答,在两把尺的起点处标上0。)师:大家闭眼想象一下,如果把已经标上刻度“0”、“12”的尺子还原到钟表上的话。你发现了什么?生:刻度12的地方也是刻度0.师:嗯,很好。不是钟表上没有刻度0,而是和刻度12重合在一起了。要表示一天的时间,两把短尺必须变成一把尺子。下面有两种方式,你觉得哪种方式表示一天的时间更合适?生1:第一种方法。生2:我不同意,这样它中间那段就没有时间了。应该合在一起,用第二种方法。师:对啊,我们时时刻刻生活在时间里,怎么能没有时间呢?!(课件演示,两把短尺合在一起)大家注意观察,第一圈的刻度12和第二圈的刻度0,如果两把短尺合在一起成一把长尺的话,你又能发现什么?生:长尺上中间的12也是0。生:第一圈结束的时候也就是第二圈开始的时候。师:难道长尺只能像屏幕上那么标刻度吗?(停顿)比如,能不能像学生尺那样标刻度呢?(边说边拿起学生尺)师:慢,我们想清楚再动手。和已经标好刻度的长尺比一比,新的标法哪些刻度是不变的,哪些刻度是变化的?会怎么变?生:第一圈的刻度可以不变,第二圈的刻度要重新标。师:好,怎么个重新标法?生:就是从12开始接下去标。师:好,动动手。(学生在练习纸上标刻度。练习纸上,上下对齐给出了两条线段,一条如上图,另一条只给出了第一圈的刻度。完毕后抓住原来第二圈的刻度3、6、9、12进行交流,并抓住同样是刻度,12后面的第三个刻度为什么一个标刻度“3”,另一个标刻度“15”?最后,分别赋予“12时尺”和“24时尺”的名称。)师:说起时间,我们还经常使用“上午、傍晚、下午、晚上、深夜、凌晨、早晨”等一些表示一定的时间段的词。这些词表示的时间段,分别在第几圈?在时间尺上排一排它们的序。二、用“时间尺”师:到这会儿,有些同学心里可能会嘀咕,这两把尺有——用——吗?不急,我们来看屏幕(课件出示:一个钟面显示7点,并配上“吃早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