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伍贤军一、教学设计背景(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细胞物质交换的功能,本章前两节也已经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及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本节教材以问题探讨为引导,通过比较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上的差异,从而大胆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提出猜想,然后通过学习去验证猜想,完善猜想,从而构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模型。此外,本节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由于内容较抽象,可通过直观的动画展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应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意义。(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并学习了水跨膜运输的实例,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解决问题及表达的能力但是很不完善,同时本节课听课的学生属于差基础类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却具有探究事物的热情。基于这种特殊的学情,本节课重新组合了教材内容,首先通过打比方、动手实验等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然后以动画、图表等直观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最后比较物质进出人工脂双层和细胞膜的差异,巩固所学知识。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4、正确解读数据图表。(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类比与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的生物科学素养。2、通过分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三、教学重难点(一)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二)难点主动运输。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蓝墨水、玻璃杯、水)。五、教学设计思路六、教学实施过程学习阶段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1、细胞的边界是什么?2、细胞膜主要功能是什么?(控制物质的进出)。类比进出一个国家的方式提出问题: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哪些?学生跟随老师的引导,思考并回答。思考并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复习旧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实验:探索扩散现象[探究1]实验:向一杯清水中滴一滴蓝墨水。让学生自己动手,并引导学生用生物学语言说出所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扩散现象的定义,结合扩散讲解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定义。两个学生做实验,其余学生认真观察。最后,说出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学生动手,培养学生探究和观察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自由扩散根据扩散的原理,提问:物质通过细胞膜时可以如同扩散一样自由通过细胞膜吗?请同学们自学被动运输下面第一段的内容,解决这个问题。思考并讨论。认真阅读并回答。引导学生完成第一种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的探究过程。学习阶段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观看O2、CO2通过细胞膜的动画,讨论以下问题:物质自由扩散的速度与浓度差有什么联系?根据教材,归纳哪些物质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膜。观看动画,讨论并回答。结论:扩散的速度跟浓度差成关系;自由扩散的扩散速度只受的限制。水、气体()、脂溶性物质()。协助扩散葡萄糖即非气体又非脂溶性物质,那么它以怎样的方式进出红细胞呢?思考并讨论。观看、阅读、讨论并总结作答。类比自由扩散,继续探究协助扩散。学习阶段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让学生观看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动画,并结合被动运输下的第二段的内容,讨论并总结这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结论:一定范围内,速度与浓度差成关系;达最大值后,扩散速度由于而不再增加;协助扩散受和的限制。分析图表归纳:通过以上的学习,了解了O2、CO2等物质能通过被动运输进出细胞膜,但只能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提问:细胞能不能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运输物质呢?[探究2]请同学们分析教材P71的表4-1,分组讨论:1、通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