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透镜》教案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能在自学的过程,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自学、合作、交流中体验获得成功的愉悦.(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重点: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难点:实像与虚像的区分教学流程:一、温故知新:1.完成下列光路2.如下图小孔成像成的是,平面镜成像成的是。(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让学生知道对前面透镜及虚、实像的知识做一回顾,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二、先学后导:知识点(一):生活中的透镜1.自学课本P62-64解决下列问题:(1)《全心学习》1---4题幻灯片5(2)照相机的原理:照相机是利用成立、像的原理制成的;物距_____像距,物、像位于镜头的侧.幻灯片6(3)投影仪的原理:投影仪是利用成立、像的原理制成的;物距_____像距,物、像位于镜头的__侧.幻灯片7(4)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是利用成立、像的原理制成的。物距_____像距,物、像位于镜头的侧.知识点(二):实像和虚像2.自学课本P64-65“实像和虚像”部分解决下列问题:(1)《全心学习》P415、6题(2)实像和虚像形成原因是什么?如何区分物体所形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幻灯片8三、竞比展示:1.学生先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然后展示(组长抢题,组员回答,不会或不完整的组长补充或由其他组长解决,含糊的或不会的问题教师解决。)12.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解答疑惑。(1)照相机的原理: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物距_大于____像距,物、像位于镜头的两侧.(2)投影仪的原理: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制成的;物距__小于___像距,物、像位于镜头的__两侧.(3)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物距__小于___像距,物、像位于镜头的同侧.(4)提示以小组分析实像、虚像特征:A.是否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B.能否用光屏承接;C.在凸透镜成像中,实、虚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四、巩固达标1、凸透镜能成像,如_______、______、______都用到凸透镜成像。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像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物体离镜头比像离镜头的距离要________。3、投影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像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物体离镜头比像离镜头的距离要______。4、放大镜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像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物体离镜头要_____;物体和像在镜头______。5、请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学到了什么”,并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估。总结完成下表器材名称像的特点(大小、倒正、虚实)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五、点击中考:1.下列不是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是()A.照相机B.放大镜C.投影仪D.潜望镜2.物体通过下列光学器件可以成放大的实像的是()A.照相机B.投影仪C.放大镜D.平面镜3.从圆形装水的鱼缸侧面看缸中游动的鱼,所看到的像是()A.鱼的放大的虚像B.鱼的等大的虚像C.鱼的缩小的实像D.实际的鱼4.清晨,小草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露珠产生了____镜的功能,形成了放大的____像,这是由于光的____射现象的结果。七、布置作业:课本P65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教学反思: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小组探讨展示环2节上,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实际情况,我们是这样处理本课教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在网上下载了照相机的图片以及照相机相关的小常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二、在教学环节上,先让学生从“合作、探讨”入手,在充分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日常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还有哪些疑问,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展示时敢于放手,让学生成为舞台上的主角,我们只能作为配角,或者只作为幕后的“导演”,不能去抢占“演员”的舞台,要充分相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