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静宁路小学裴玲军什么是语文?叶圣陶老先生是这样说的:“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可见,学习语文,就是要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而语言是一种工具,是人们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学生在中学时期所学的语文,就其性质来讲,它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当然,工具不是目的,而是要运用工具来达到某个目的。那么,运用语文这一工具要达到什么目的呢?著名作家冰心在谈到学习语文时曾经这样说过,语文是一门基础知识,是一门工具学科。学会了学好了语文,我们才能很好地了解其他的课文,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好“作文”。冰心的一席话告诉我们,学语文就是为了用,为了把书读得更透彻,为了把文章写得更顺畅,将来走上社会,也才有可能更好地从事学习和工作。语文课要回归语文味,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课要注重字、词、句、篇的教学,要做到品词、品句,咬文嚼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的内涵十分丰富。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强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这样看来,语文课上应该学的内容就十分丰富了。既然学习的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而语言又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在语文课上学习语言就必须从吸收和表达这两个方面来考虑。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读课文,看注释,查阅工具书,这些都是接受知识,吸取信息;回答问题,即席讲话,小组讨论,口头作文以及书面作文,则都是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同学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在语文课上主动地从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训练,使自己听和读的渠道获得更多的知识,扩大视野,发展智力;从说和写的渠道来争取更多的语言表达机会,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你在语文课上就不会觉得没事可干了,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当然,也就会取得更大的收获。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以崭新的教学思想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改革后的新教材特点就知识而言,难度要求降低了,而与社会生活联系更加密切了,某些课文如童话、神话和寓言,具有较多的趣味性,课文后边“语文天地”“日积月累”,“开卷有益”,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提高了。我根据新教材特点,在语文教学中,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线,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读、说、听、写”的能力,使语文课上出语文味。进行“读、说、听、写”训练,我的具体实施方法是:1.培养阅读能力,加强词句训练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我注重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学生阅读能力能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课文中的词语、句段意思不太懂,学生读起来必然不流畅;如果意思领会不正确,阅读时的语调、感情就不恰当、不自如。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难点在哪里,只要找上、中、下层生分别读一读课文,就能知道学生的实际。培养阅读能力还要善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