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教师授课类型授课时间班级课题王维军新授2014.11.20八(2)班细菌《细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②了解细菌的形态类型、基本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特点。③理解细菌的主要特征。2、能力目标:①通过书籍、杂志、网络来搜索有关细菌的各种资料,学会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②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③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发展的情感。③重视搞好个人卫生。重点和难点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课前准备教师:导学案、收集有关细菌发现过程、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等有关的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谈话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1、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2、由此引入课题。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细菌的发现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71—72页,然后根据探究实验的步骤,剖析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由原有的细菌产生1、阅读教材第71—72页。2、通过教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发现,让学生认同科学1的。2、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从这个故事中,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3、通过学习巴斯德的心得,对学生提出希望。师引导及自己思考、讨论,了解到细菌并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态度。三、细菌的形态1、用比喻的方法介绍细菌的大小,再通过展示在电子显微镜下拍到的大头针尖上的细菌,进一步说明细菌的微小。2、展出许多细菌不同的形态图,让学生区别分类。3、总结归纳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并展出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图经过观察思考后认识到:(1)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只有用高倍的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的形态结构。(2)细菌的基本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1、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知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2、培养学生分析图形、总结归纳的能力。3、进一步了解细菌的形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四、细菌的结构1、展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与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2、解释自养和异养的区别,引导学生明确细菌的营养方式。3、比较植物、动物和细菌的结构。比较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总结出细菌的主要特征,从而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强化图文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五、细菌的生殖1、展示细菌细胞图,引导学生找出生殖细胞,总结出细菌的生殖方式。2、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简单运算,说明细菌的繁殖速度1、观察讨论,认识细菌的分裂生殖。2、通过简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培养学生解决问2极快,提醒学生要搞好个人卫生。3、通过生活中的例子,介绍芽孢的特性。4、合作探究: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若按每30分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或其他影响细菌生活繁殖的情况下,4小时候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单运算,认识到细菌繁殖力非常的强,引起对个人卫生的重视。3、了解芽孢的特性。题的能力。六、课堂检测学生积极回答提高能力,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七、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认真学生总结课堂的延伸八、布置作业练习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