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朝)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号,是(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之中。二、注释解:欲:户:欣然:行:念:者:遂:至:寝:相与:步:于:庭:空明:藻、荇(xìng):交横:盖:但:闲人:耳:三、译句: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四、理解:1、中心:这篇短文,对()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的特殊心境。2、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4、读课文,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夜游原因:事件:5、“欣然起行”中“欣然”一词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欣然”6、“寻张怀民”中“寻”字能否改为“访”字?“寻”字7、文章描写月下景色的句子是:8、写出了月下景色的什么特点?()赏析:9、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写出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主旨句“”表达了作者10、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11、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12、就全文而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变化?“月光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3、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你认为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与“闲”字有关的语句:14、你是怎样理解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15、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文中能体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语句?并说说你选择他们的理由。(1)(2)(3)(4)16、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了《小石潭记》;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同是被贬之人同是寄情山水美景,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异同?相同点:不同的是:17、“月色入户”运用了的写法,写得很有人情味。请为这一句写一段批注性文字,体会这一句的妙处。(作者把无情感的月亮人格化,写得生动有趣,衬托作者欣喜的心情,在作者的笔下,那柔美的月色是那样善解人意,当作者孤寂无聊的时候,它悄悄地溜进屋来慰藉作者。)18、选择题。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5)、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