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教学初探语文综合性学习,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学好语文对获取新的知识,实现教育目标,全面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乃至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现实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的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一、掌握课程目标,更新教育观念掌握课程目标,这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其中7~9年级的目标一共提出了四项:一是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二是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课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三是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四是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摘引资料的出处。显而易见,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定位是十分明确、具体的。主要体现了如下特征:首先,突出综合性,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同时也包括跨学科领域内容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等。其次,强调实践,因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再次,体现自主,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己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教师明确并掌握课文综合性学习的这些目标和特征,是指导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第一步。当然,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课程标准也只是提出一些列举性的建议,其阶段目标仍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语文教师留下很多的创新空间。综合性学习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促使教师的课堂角色发生变化;学会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会尊重学生,蹲下身子,跟学生平等对话;学会培养自己的民主意识,让学生敢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了使工作更加有效,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克服畏难情绪。二、变革教学方式,坚持学生主体1、少全面控制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它面向生活不局限于课堂,不拘泥与教材,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一种教师“低控制度”的教学活动。学生以自身感兴趣的事物为学习内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选取研究主题;凭自己的见解提假设并搜寻相关资料;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自己设计并组织成果展示等等,学生的“学”是外显的、自主的,而教师的“教”是隐性的、辅助的,尽量给学生多一些自由度,少一些控制。2、多积极参与一是参与学生的学习,在平等沟通与合作中实施教学。教师参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设计学习活动,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教学很大程度上要通过示范来进行,如第一课时,教师示范拟出一个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子课题,示范拟出一些具体收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示范拟订合适的成果展示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合适的范本,学生们可以在模仿操作中实现方法、策略的迁移。尽管选题不一,但在定期的交流会上大家都能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资料准备、思考方式、结构安排、活动组织、成果形式等方面的有益启示。在综合性学习中,内容其实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找到一条自己的学习之路。二是自身以积极的姿态走进生活,去实践,去学习。语文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