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西固城第一小学瞿桂芳我们认识到,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处于一种“闭关自守”的状态,具体表现为:课堂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这种做法忽视了综合课程和学生自主实践活动,导致学生缺乏生活体验,远离社会实践。在全球都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这种学习的封闭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综合性学习,必然要进入我们的视野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阶段目标中将“综合性学习”单列,是这次语文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和一大亮点。从制定的目标中可以看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旨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以及生活的关系,促进学生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学习具有很强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如果把课堂比作是“一掬水”,课外学习就是“江河湖海”,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才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虽然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也注重知识、能力的整合,但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强调引领学生走出课堂,以校园、自然、社会为大课堂,在实践中加深认识。试验以来,我们六年级教师带领学生大胆走出课堂,走上街头,收集形形色色的店名、招牌,理解它的含义,再加上家长的支持,同学们学得兴趣盎然。他们三、五人一组,分工记录店铺的名字和招牌,然后集中分析。西固区比较大,有的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专程去收集。回到学校的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教室里常常可以看到同学们相互交流的情景,看到他们因为有了独特的发现而自豪的神情,听到他们为了理解店名含义而展开激烈有趣的争论以及他们独有的评价,我们觉得虽然辛苦但很值得。再如,我校五年级同学展开了“收集广告词”、“啄木鸟行动”的活动等都做得有声有色。通过以上的活动,同学们不仅学习了语言,丰富了词汇,还开拓了视野,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观察,增进了协作意识,而且,同学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审美情趣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身心得到了健康的发展。语文的学习不再封闭在书本里,禁锢在教室里,学生的语文学习从教室走进了社会,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使师生体会到“语文和生活同在”,这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语文课堂内部的整合,虽然也提倡与其它学科沟通,但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以“诗与动物”为主题,语文综合性学习所侧重的是收集和理解描写动物的诗句。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收集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诗句共60多条让学生朗读、欣赏、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获得了审美情趣走进大自然,认真观察,获取素材,创作自己的动物诗,领悟语文和动物的关系。二、语文综合性学习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没有现成的教材使用,也不应该有统一的现成的教材,那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显得格外重要。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的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人才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不同地区都有取之不尽和各具特色的语文资源。当地的自然环境、文物古迹风俗民情、节日文化都独具魅力、各具神韵。学校、家庭、社区是学习的摇篮,图书、报刊、影视作品是语文学习的宝库。城镇有城镇的的优势,乡村有乡村的长处。城镇文化气氛浓厚,乡村自然资源丰富,况且,城镇的学生向往广袤的大自然,乡村的学生新奇于城镇的繁华,可以凭借多种信息渠道加以互补。教师是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引导者。教师要有“大语文”教育观,要改变“课堂为中心,课文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行为,努力构建课堂内外衔接、校内外结合、学科间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与生活为伴;亲近自然,与自然为友;走进社会,与社会对话。通过学生的积极实践、勇于探索、亲身体验,不断发展语文素养。学生是综合学习资源的直接开发者和受益者。语文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学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