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2、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3、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4、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5、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渔家傲秋思一读一读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韵律3读透情感朗读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品一品1找秋景。找找看上阙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物?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苏幕遮·碧云天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2品秋景异气氛:荒凉萧瑟肃杀感觉:悲凉寂寞孤独思乡……3悟情感孙紹振的话“诗人面对大自然,用意并不在完全客观的景象,而在激发自我内心深沉的情致。诗人的功力就在于,每次调动起来的都不一样,就显示了他内心和艺术表现力的多彩。”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泪”缘何而起又为谁而落呢?包含了哪些情感?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于丹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信仰、情怀,一种社会担当,但前提是朴素的、始自脚下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三写一写秋风萧瑟,风沙团起,阵阵秋风,刮得人脸生疼,战士们屹立在风沙之中,或许已经习惯了吧?铠甲在数年的征战中早就破烂不堪,但单痩的背影依旧挺拔,与落日余晖,漫天风沙融为一体,却更显得威武雄壮!远处传来了大雁的叫声,他们早知道秋天的来临,准备南飞越冬了。夕阳西下,昏黄的晚霞照在孤零零的军营之上,除了远处连绵的高山,四周死一般寂静!边塞苦寒,食物的供应严重不足,战士们还奢求什么呢?一壶浊酒,思绪又回到了千里之外风景秀丽的家乡,家中父母早逝,只剩下妻子带着孩子生活,此时,多想回家去看看妻子,亲亲孩子?但如今,西夏还对我大宋江山虎视眈眈,燕然未勒,我有何脸面去面对妻儿?面对家乡的父老乡亲?夜寒霜重,将士们衣衫单薄,幽怨的羌笛声声吹起,清冷的月光更觉夜深寒重,将军和士兵们从少年的时光到满头的白发,在这清冷的夜晚,在这羌笛声中,行行热泪从有泪不轻弹的男儿眼中落下!小结这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诗歌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